《尚氣》已經不用在意它是否辱華,在中國市場之外,這部9成由亞裔角色出演、半數台詞以中文表達的電影已然在全球票房豐收。但對這部電影的不滿,依然在簡體中文網路社區流傳,除了故事原型反派「傅滿洲」的爭議、男主角劉思慕的歷史訪談言論,女主角Awkwafina也是人們批評的另一大罪狀。簡體中文網民批評她醜,選用她作為女主角是為了醜化亞裔,也批評她為了迎合西方人而接下了辱華電影。到底是因為《尚氣》才討厭她,還是因為她更討厭《尚氣》,這兩者到後來甚至互為因果,形成了一種循環。
8月16日,Awkwafina參加《尚氣與十環幫傳奇》首映。(AP)
《尚氣》已經不用在意它是否辱華,在中國市場之外,這部9成由亞裔角色出演、半數台詞以中文表達的電影已然在全球票房豐收。但對這部電影的不滿,依然在簡體中文網路社區流傳,除了故事原型反派「傅滿洲」的爭議、男主角劉思慕的歷史訪談言論,女主角Awkwafina也是人們批評的另一大罪狀。簡體中文網民批評她醜,選用她作為女主角是為了醜化亞裔,也批評她為了迎合西方人而接下了辱華電影。到底是因為《尚氣》才討厭她,還是因為她更討厭《尚氣》,這兩者到後來甚至互為因果,形成了一種循環。
除了長相「辱華」之外,Awkwafina 的想法和表態也被放入了中國娛樂產業的飯圈思維中被審視。除了被指「迎合西方」之外,Awkwafina大概不會想到,她在歐美世界接受採訪,討論自己的身份困惑,揭露主流社會的刻板印象,表態的內容竟會繞了個九曲十三彎,引起了大洋彼岸的不滿。
她在採訪中提到自己的被認錯為章子怡、歌曲中演繹自己被認錯為范冰冰,表達西方世界認為華裔「都長一樣」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被中國娛樂受眾解讀為「不要臉」、「碰瓷」漂亮的演員、「給自己臉上貼金」、「章子怡會有心理陰影吧」。她提到自己在美國不被當作美國人,在中國不被當作中國人,話語傳入簡體中文世界之後被稱為「賣慘」。在《尚氣》引發話題、於華文世界帶來大量報導後,不少網民質疑她「營銷」,為打入中國市場。
網路論壇上,以女性為主的中國娛樂觀眾對Awkwafina評價極差,哪怕她的音樂中充滿了對性別歧視的挑戰,哪怕她後來成為18年來第一個主持《週六現場夜》的亞裔女性,哪怕她又是第一個拿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的亞裔,中國觀眾都沒有「原諒」她。
但本文並不是想來介紹 Awkwafina 的想法和成就,在《尚氣》全球走紅之後,這樣的文章已經足夠多,她一邊舉著手槍或穿著護士服假裝接生一邊唱著說唱成名作《My Vag》(我的陰道)的形象也足夠廣為人知。本文想要討論的,是圍繞 Awkwafina 的各種討論,和其背後所映射出來的社會心理。
在Awkwafina 被批評長相辱華之前,類似的事情早已經一再發生。娛樂文化裏面展現出來的審美「不同」由來已久。早年演員劉玉玲和模特呂燕在西方走紅時,也有大量來自華人世界的反饋批評她們長得醜,不符合東方人的審美。但在那個年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尚未與娛樂工業如此緊密地掛鉤,當時中國人解決這種審美偏差的解釋通常是,外國人的審美和東方人不一樣,老外就認為這樣漂亮。這種差異存在,但被容忍。而在近年來中國「東升西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論述背景下,這些可能是審美上的不同成為了意識形態觀看的客體,被套入民族主義框架中審視。
2019年2月,時尚品牌 Zara 選用中國超模李靜雯拍攝彩妝廣告,照片上的李臉上雀斑明顯,未作修飾,因而有大量網友批評 Zara 用心險惡,醜化中國人,事件甚至引發大量媒體報道。當時網民評論,說「這種有雀斑又面無表情的大餅臉樣貌,會誤導西方人對亞洲女性的印象,也可能造成對亞洲女性的種族歧視」;「對不起,我們亞洲女性沒有雀斑。即使有,也是極少數,像這樣年輕就滿臉的,也許就只有她吧......你們找的模特兒真的是大海裡挑針」。事情過了不到一個月,Vogue報道了中國籍模特高其蓁,稱其特別的長相挑戰傳統審美,也被網民辱罵 Vogue「醜化亞洲人」「找很奇怪的模特來代表中國」。自此幾件事情之後,簡體中文網絡的風氣基本就此確定下來:如果一個不符合東方(當代)主流審美——大眼睛、雙眼皮,這點尤為重要,因為在中國的語境下,展現華裔的單眼皮就是在醜化華人——的華裔得到影視娛樂公共平台的曝光,那就是西方有意在醜化中國人。
此時,好萊塢也在經歷重視和起用亞裔演員的「亞裔旋風」。漫威系列的《奇異博士》因啟用白人演員出演西藏人而引起爭議,在隨後幾年的社會呼籲下,亞裔演員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他們當中有吳恬敏這樣,在東方主流觀眾審美接受範圍之內的,也有吳珊卓這種長相入不了簡體中文觀眾法眼的。(吳珊卓在網上時常被譏笑長得像中國喜劇丑角演員林永健,但因為她是韓裔,本身也是資深演員,不太有「辱華」質疑。)直到《尚氣》,亞裔演員全面登場。
於是就形成這樣弔詭的局面:Awkwafina們一次次登上更大的舞台,大洋彼岸這套辱華邏輯也一再地強化。當西方世界越提倡種族平權,越擁抱「亞裔旋風」,她和像她一樣的「不美」的亞裔獲得越多平台和機會,就越成功;而她越成功,越受到娛樂工業主流的喜愛,整件事情映射到簡體中文社區,就越符合辱華陰謀論——西方故意選擇醜陋的演員或模特,固化觀眾對華裔的印象。
2019年底,Awkwafina 與另外幾名不同族裔的女性演員一同登上《好萊塢報道》的封面,站位靠中間;這份雜誌封面和其他 Awkwafina 登陸的時尚雜誌封面後來被轉到豆瓣,得到最高讚的評論是這樣的:「雜誌OS:讓全世界的華人看看,你們亞裔有多醜」。下方的評論紛紛附和:其他演員都選了好看的;西方人就是審美霸權主義;拍封面的人太惡意了;西方人就是要把最醜的亞裔選出來;演員也毫無自覺,儀態這麼差,她難道不能做出些改變,少給她的種族丟點臉嗎?
事實上,西方影視工業物化東方女人已有數十年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蝴蝶夫人》時代,在這個產業中也從來不缺乏美麗的東方面孔,反而缺少的,恰恰是Awkwafina這樣跳脫搞怪、張揚有趣,打破種族刻版印象的黃種女人。她的走紅,恰恰是亞裔面孔突破刻板印象、而非迎合刻板印象的體現。而當下的資訊流通如此發達,簡體中文觀眾並非不了解Awkwafina的一切才華和成就,但這些都不重要,在他們看來,不符合他們審美的「醜女」在西方越走紅,就越體現老外醜化中國人的險惡用心,就越讓他們蒙羞。
這種陰謀論,建立在三個層次的思維方式上。第一層,是在涉及所有國際關係、乃至跨文化互動中,西方對中國「別有用心」、「總有刁民要害朕」的被害妄想思維框架。民族主義需要調動了強烈的情緒,而西方的惡意是想像成立的前提,因而觀眾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使得這種想像成立:他們可以無視 Awkwafina 個人成就,無視亞裔旋風的脈絡;而當有人提出反駁,認為如今不以俊男美女為唯一標準選角是影視工業的一大進步時,他們就會列舉出美國隊長和黑寡婦為例子,全然無視這些角色的選定本身早在這個時代以前,而近年驚奇隊長和真人版小美人魚的定角同樣至少在中文世界引起了相貌上的爭議。演員本身的成就怎麼樣、是否適合角色,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明這種醜化中國人的陰謀的存在。
第二個層次,落在對於娛樂工業中人的審美和評論女性的框架上。對於「亞洲長相」的排斥與自卑,本質上是審美能力不夠多元的體現。在豆瓣一個羞辱 Awkwafina 長相的帖文中,網民把她和出演了《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的韓裔演員金秀賢對比,讚美金的「濃眉大眼雙眼皮,挺符合亞洲審美的」,更有大量帖文舉了定角劉亦菲的《花木蘭》為例,以說明外國人並非不知道「正常」好看的中國人長什麼樣。相比《尚氣》中Awkwafina靈動幽默的演繹,《花木蘭》中劉亦菲表演空洞木訥,電影在imdb的評分只有5.7,公認的口碑欠佳,遠低於《尚氣》的7.9,但在中國觀眾眼中,劉亦菲反而給中國人長臉,Awkwafina卻在給中國人丟臉。這種審美評價體系,與中國近年的影視娛樂行業趨勢不謀而合:對演藝工作者的審美上,被工業流水線的典型網紅臉俊男美女主宰,只懂得欣賞大眼睛、高磨皮的「好看」,而且演技與能力並不能換來最佳的回報,審美品味趨於單一;在對影視作品的審美上,影視作品沒有質素可言,只需要推「CP」和製造爽點,無論多麼單薄的創作也可以無本生利,以至於對於作品優劣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不同語境的觀眾對於整個影視工業評價體系的不同,註定了Awkwafina不被喜歡,但不配的那個顯然不是她。
第三個層次,也是最底層的思維方式,則是包裹於大國崛起、審視他者之下,那種藏污納垢的自卑。Awkwafina再不符合主流審美,她的長相也是個正常的亞裔女性,但她只要是「缺陷」,就不配被看見,就像李靜雯的雀斑、高其蓁的眼睛一樣,哪怕它們真實。幾年前賈樟柯講過在一次北美的放映會上的經歷,當時他被中國留學生質疑:「為什麼要拍這樣髒兮兮的上海,拍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給西方人看嗎?」賈樟柯回應,因為生活和上海就是這個樣子。學生憤怒道,有沒有考慮電影被外國人看到,會影響他們對上海、對中國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外國人對中國投資的信心?賈樟柯回應,為了外國人怎麼看中國,就忽視一種真實的存在嗎?中國13億人口中有很多人依舊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中,難道我們可以無視嗎?「是啊!為了祖國的尊嚴,當然不應該描述那些人的情況。」留學生回應道。
哪怕在近年以「復興」、「戰狼」的攻擊性心態包裹之下,這種心態依然是底色。在敵我思維的國際關係中,不夠光鮮的,都不配被看見:外賓來了,就把低端人口和上訪人群清掃到席子下面;外國記者來了,哪怕受災的水災災民也會自己把他們罵跑。因為「家醜不可外揚」,不但自家丟人,還會給外人打壓的口實;而不夠好看的中國女人,屬於「家醜」。這,便是Awkwafina 值得辱罵的第1000個理由,哪怕 Awkwafina 其實是個美國人。(完)
(這是《世界走走》的第69篇原創報導)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Nov 25, 2021
先是開拓新領地,然後意外走紅,在產生影響力之後,規訓和禁令如影隨形,最終節目哪怕不會徹底死去,也徹底改頭換面。...
Dec 28, 2021
影劇中的女人只有「戀愛腦」,女性關係只有「雌性競爭」——我希望《華燈初上》的劇情能走出這一泥淖。Netflix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