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訪婦權會副執行長黃鈴翔,從她自述投身婦權工作二十年的經驗中,如何照見不同角落裡的女性生命故事,在倡議政策之下做出長遠的改變?
還沒來婦權會工作前,我是「性別盲」,到這裡才打開性別視野,重新思索許多事情。
像我要讀什麼科系從沒什麼限制,反倒弟弟被要求要讀資工;母親快八十歲了,人生如果可以重來,她希望對自己的人生安排有選擇權,不是走入家庭就只專心照顧先生小孩;父親對我的希望就是嫁個好老公(笑),但人生真的不是嫁個好老公就沒事啊!
這一路上,我從不同的女性故事中看到、聽到生活的隱喻,進而意識到要自覺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自主。女性一定要達到人格獨立、經濟獨立、情感獨立,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的人生,這些都是在我打開了性別視野才學會的事。
婦權會是一個公共平台,協助中央單位、民間團體發展各種關於婦女權益的政策倡議、制定及溝通。多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從各種數字裡去定義問題、發現問題。
我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參加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當時注意到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始運用性別統計資料、成立國家級的性別資料庫,去分析各類性別議題,作為落實性別平等政策的基礎。反觀當時的台灣,在各種統計裡居然只有加工出口區的女性人數。在那之後,我們推動加入性別統計。現在主計處和各地方政府都有。
台灣的數字還無法納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進行國際比較,所以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有自行編整「性別圖像報告」,從「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GII),包括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之5項指標來看,2019年台灣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名、亞洲第1名。
而在「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GGI),以「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及「政治參與」4項指標來看,2021年台灣排名全球第38名,前三名依序為冰島、芬蘭及挪威(點這裡看更多)。
台灣整體在性別表現上持續進步,但深究到部分細項,就還有許多努力空間。例如,2019年15歲以上的勞動力參與率女性達51.4%,男性則為67.3%,就性別差距的表現上跟新加坡差不多,比日本、南韓好。但從年齡來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在25~29歲達到高峰後,因婚育等因素影響會隨著年齡增加急速下降,50歲以後,低於各主要國家。
最近從內部調查可以發現,尤其專業女性的回流更難!像科技業的變化日新月異,女性可能很快可以當上中階主管,但只要離開職場五年,就很難回得去。這麼優質的勞動力,回去職場要面對許多年齡、配合度等間接歧視。
時至今日,當女性希望跟男性有一樣有自我發展的機會,同時必須有家庭支持及照顧系統才能實現。
婦女運動向來爭取的是right,而不是power;是促進機會平等,而不是爭權奪利。當台灣走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女性願意生育、承擔照顧的角色相形更加重要,這是許多環環相扣的問題。
婦權會除了倡議、參與政策制定,這十餘年來也推動許多計劃,實際走進偏鄉、新住民及農村婦女的生活場域裡,結合多元、平等、包容三大目標,從改善和提升經濟面下手,不然空談婦女權益,卻沒法改善切身生計,會很不著邊際。
2011年,婦權會推出「嫄」計畫,協助八八風災的原住民婦女在地就業。一開始我們想引入外部合作資源、開發通路,結果一做下去才發現,不是如此。
原住民擁有多元文化和思維,必須要學會尊重,不是隨便找人做媒合或行銷,寫幾個感人的故事就好。
於是,我們和許多部落的工坊合作,請他們集結當地婦女,找大家一起來做工藝,家裡的老人、小孩一起帶出來,這些教育工作坊的重點不在教她們做出什麼,而是共同心理的療癒和重建。透過共創,部落婦女加上設計師、行銷專家共同創作,有商品力的就評估怎麼改良能更加普及,再去說故事。
多年來我們與地方單位、部落工作超過二十餘間,見證許多手把手的力量:以高雄大社部落為例,部落婦女不用再跑到大老遠工作,每人每月收入平均提升近9,000元,自殺人數從災後每年平均6人下降到0人。
新住民女性也是重點計劃。現在,新住民女性已經超過原住民女性人數,二代也已經長大了,過去台灣的教育重點擺在教她們識字溝通,融入這個社會,但這是不夠的,而是改變思維,如何看到她們自身優勢,而不是補強劣勢?
台灣有許多針對女性創業推出的計劃,但新住民光語言那關就過不去了。
五年前,婦權會推出「新住民女力加速器」,協助對接國內貸款計劃,婦權會找來許多不同類型的業師加入輔導,很多新住民上台報告完自己的創業計劃,台下的業師和工作人員都感動不已……。目前新女力加速器總共培力89位女性創業,去年因為疫情,只有一、兩家沒有活下來,這很難得。
還有農村女性。我們做過一個研究,農村女性的角色非常多元,可能農務忙著忙著,又去煮飯照顧小孩,再去投入農產品加工,連洗個頭的時間也沒有。她們負擔部分的生計,又同時能友善農作與維護生態,這就是為什麼說女性對於氣候變遷裡有絕對的角色。
我在這裡工作二十幾年了,常常覺得受益最多的人是我。因為有太多女性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培力我,早期我被很多為婦權努力的前輩思想啓蒙和感動,但後來實際走進各種生命的場景,這些女性對生命的韌性,更會啓發你去思考:如何深刻地做出改變?
一個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來自能否看到不同族群女性的需要,包括對她們有真正的理解和溝通。這些年下來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原來,我什麼都不懂!放掉成見和觀點,放掉資源給予者高高在上的角色,用心傾聽、陪伴和觀察,你才能真正發揮力量。
我很感恩自己能投身婦女權益工作,希望女性能夠真正地去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看到許多女性都在為別人著想,這沒有不對,但她卻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請先做妳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同理別人、關懷別人。唯有愈來愈多女性快樂自主,才有一個快樂自主的家,才能影響更大的社區、社會和國家。
編按:
今年5月8日母親節前夕,為了倡議性別平權議題,風傳媒與婦權基金會攜手合作推出「2022大地女力」網路專輯,分以食藝、工藝、農藝為主題,深度呈現15個台灣當代女性的生命故事。
15則大地女力故事,15種帶著愛和包容,穿越生命種種考驗、歸零再出發的樣貌,她們的價值觀與行動力,也遙遙地為台灣未來的新家園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