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晚報
晚安,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進入第三周,越境逃往鄰國的難民人數已突破三百萬大關,也在媒體上看見許多令人心痛的影像。
而走走今天想邀請各位讀者暫時把鏡頭轉向,關注較少出現在西方主流媒體鏡頭下,卻同樣受困於這場戰爭的族群——身在烏克蘭的印度留學生。
他們與烏克蘭公民同樣在炮火下冒險求生,撤離歷程的艱險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居印度的撰稿人索那瑜,帶我們看見戰爭故事的另一面。
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產生諸多外溢衝擊,其中之一是讓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等國的民眾買不起麵包與葵花油——這些中東國家的糧食高度仰賴進口,小麥與葵花籽的大宗進口來源正是當前交戰的俄羅斯與烏克蘭。
除了前述原料供應緊張,石油價格也因戰爭陰影應聲飆漲,進一步加劇這些國家原有的糧食與經濟危機,多國政府已針對小麥等民生物資下達出口限制或配給令。
Panic buying spreads in Middle East as Russian invasion sparks fear over food and fuelhttps://t.co/cgh5UxNKrd
—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post) March 16, 2022
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多所公立學校陸續以「不得穿著宗教服飾」為由,禁止穆斯林女學生佩戴頭巾(hijabs)進入校園,引發當地穆斯林族群不滿,主張此舉侵犯了穆斯林學生的受教權與宗教自由,正反雙方爆發激烈衝突。
與實施「頭巾禁令」的許多歐洲國家不同,印度的穆斯林族群佔人口14%,女性佩戴頭巾的情形相當普遍,但近年在主張「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莫迪政府執政下,針對穆斯林的暴力與仇恨言論不斷升級。
而就在聯合國通過將每年3月15日訂為「國際打擊『伊斯蘭恐懼症』日」(International Day to Combat Islamophobia)的同一天,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裁定「戴頭巾並非伊斯蘭教的必要實踐」,同意校方維持頭巾禁令。地方當局為此預防性宣布停課並禁止舉辦大型集會,就擔心法院裁決引發進一步騷亂。
"Wearing of hijab by Muslim women does not form a part of essential religious practice.”
— Al Jazeera English (@AJEnglish) March 16, 2022
A high court in India upheld a ban on hijab in classrooms, sparking protests https://t.co/EzZOU8b2eG pic.twitter.com/2YqZQLn0OP
根據聯合國數據,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開打,每天平均有超過7萬5千名兒童成為難民,若以時間換算,幾乎每秒鐘就有一個小朋友在戰火下被迫離鄉背井,離開熟悉的家園與學校逃往異鄉,釀成心理健康危機。
影片中手牽著手的小兄妹——10歲的 Dmytro 和8歲的 Viktoriia,在他們來到義大利那不勒斯上學的第一天,數十位小朋友揮舞著前一天在課堂上製作的烏克蘭小國旗,用最熱情的掌聲與歡呼迎接新朋友的到來。
Quote of the Day
「做什麼美人、千金、天才,我只想健健康康地愛人,健健康康地被愛。」
——林奕含
今天是台灣作家林奕含(1991年3月16日-2017年4月27日)31歲冥誕。「我沒有辦法重新活過,可是我們可以重新活過。」她生前的臉書封面擷取了這段話,祝奕含生日快樂,願所有「房思琪們」都可以重新活過。
訂閱走走電子報,我們會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