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谷愛凌還差十億次投胎,但離豐縣母親只差一記悶棍。」
北京冬奧會讓18歲的谷愛凌成為中國「頂流」(頂級流量),她用一個此前未曾做過的高難度動作,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賽冠軍,實現了中國運動員在該項目中的歷史性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她是個中美混血兒,卻加入了中國國籍,代表中國奪金。
全網都在刷屏谷愛凌「沒有死角」的開掛人生:15歲登上國際雪聯年度積分榜榜首,17歲入選《富比士》精英榜,SAT接近滿分被斯坦福錄取,還是Tiffany和LV等奢侈品牌的寵兒……光環多到讓人讚歎不過來。
為人父母者尤其抗拒不了這種過於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他們熱烈投入到「谷愛凌的家庭教育能給普通人帶來什麼啟示」的熱議中,津津樂道地談論谷愛凌的媽媽谷燕每年暑假都要帶女兒去海淀黃莊的奧數班刷題。
但這種全民對谷愛凌的狂熱,其實又很魔幻,因為99%的中國人奮鬥一生的天花板,恐怕也夠不到谷愛凌的人生起跑線。換句話說,這位「天才少女」的成功和「普通百姓」沒有一絲一毫關係。
谷愛凌的成功,是階層、環境和個人天賦的相輔相成——沒有前兩者作為重要的先決條件,天賦也根本無從發掘。谷愛凌的外婆是中國交通運輸部的紅色工程師,她的媽媽谷燕趕上了改革開放的黃金年代,北大畢業後赴美留學又留在華爾街,把她生在了灣區。「代際接力」讓她一出生就帶著中國全球化紅利,跑贏了絕大多數中美同齡人。
自媒體作者「十年砍柴」說谷愛凌是「中國持續對外開放所結下的豐碩果實之一」,她充分享受了中美兩國最優質的的制度、文化和社會資源。
這樣一個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屬於精英/特權階層的少女,即使不是滑雪天才,也會在其他領域成為佼佼者。因為正如一篇題為《為什麼「谷愛凌」們在哪兒都能贏,而我們不行》的文章所指出的:谷燕是用「分散風險」的風投理念育兒,她「窮盡所有可能性」讓女兒嘗試各種各樣的愛好。而沒有能力負擔這種成本的中國底層育兒模式則是像「徐州八孩之父」董某那樣,多養兒子「分散風險」。
所以清醒的網民也明白,「你離谷愛凌還差十億次投胎,但離豐縣母親只差一記悶棍。」谷愛凌的成功,就是在印證人「生而不平等」。對一般中國人來說,無論你是拼命「雞娃」帶孩子去海淀黃莊補課,還是讓孩子像谷愛凌一樣每天保證十小時睡眠,你的孩子都不可能是谷愛凌。谷燕能在中國和美國各取所需,而你還要擔心孩子別被人販子賣掉拴上鐵鏈。
那為什麼全網會對谷愛凌還是如此狂熱呢?首先當然是民族自豪感和大國自信感,畢竟她在中美兩國之間選擇了「代表中國隊」。其次,當下的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慕強的社會,越是平民乃至底層,越擅於和特權/精英階層共情——但共情的對象必須是絕對意義上的成功者。
大家如此欣羨「谷愛凌這麼優秀的女孩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是因為她拿了冠軍。如果她像另一位同樣出身精英家庭的歸化華裔女運動員朱易一樣,比賽時發生失誤,要面對的就是殘酷的網路暴力。成王敗寇,贏了是天選之女是「咱們自己同胞」,輸了就是「滾回美國」、「參賽資格有黑幕」。而如果未來有一天谷愛凌發揮失利沒能為國爭光,她要面對的社交媒體輿情恐怕會更糟。
網民喜歡造神,更喜歡看「頂流」塌方;谷愛凌身上的國籍問題又很敏感。眼下是廣大群眾的民族主義自豪感壓倒一切,暫時掩蓋了針對她有沒有放棄美國國籍的質疑,而她在記者會上的回答「在美國時,是美國人;在中國時,是中國人」也沒人抓住深究(自媒體的一些質疑文章已被陸續刪除)。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而目前的美國官方訊息中也查不到她已放棄美國國籍的公示。
谷愛凌的身段很靈活,但在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曖昧模糊,和其中傳遞出的中美兩邊的巨大商業價值她都不想放棄的潛台詞,在今天的時代背景和民粹浪潮下,猶如火中取栗。兩邊討好的企圖十分危險,尤其她已經被眾星捧月推上高位, 更可能在放大鏡的檢視下一夕反噬。
谷愛凌談吐中由內而外的自信,顯然是美式教育的結果。不過在中國網路上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對自身享有的「特權」並無自覺。姑且不論她「在美是美國人,在中是中國人」的國籍特權,記者會上她也有提到,她不會浪費時間去安撫那些沒有well-educated的人,他們體驗不到她有幸體驗的欣喜與感恩。這種充滿「雷點」的表述,說明她本人或許並不認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她那種精英教育是與生俱來的特權。
《人物》雜誌的訪問裡說谷愛凌很早就發現,在自由式滑雪比賽中,女子組冠軍的獎金通常是600美元,而男子組是是12000美元,所以她意識到競技體育裡,存在著性別的巨大不平等。而她卻意識不到自己和那些沒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之間,同樣存在著天差地別的不平等。
如果說對自身特權的視而不見是年少輕狂,那麼當美國某媒體在Instagram上指出,美國出生的朱易放棄美國國籍、代表中國隊參賽失利後,正遭到來自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的抨擊時,谷愛凌親自去帖文下留言反駁,說自己作為一個真正使用中國社交媒體的人,「90%以上的評論都是積極和令人振奮的。」——這種發言就明顯是顛倒黑白了。
此刻正站在人生巔峰的谷愛凌,大概還沒完全意識到,她希望實現的那種遊走中美之間的「去政治化」人設,其實根本行不通。體育也早已無法成為架起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友誼橋樑。
《百年孤獨》裡說:「人生的所有輝煌,終歸以寂寞來償還。」但願她不會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