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那個「不被看好的」、亞裔、女性、非波士頓出生的年輕候選人,改寫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從政歷史。

父母來自台灣的吳弭是2021年波士頓市長選舉的熱門候選人。(AP)

那個「不被看好的」、亞裔、女性、非波士頓出生的年輕候選人,改寫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從政歷史。


2013年第一次在美國競選公職的時候,華裔候選人吳弭(Michelle Wu)被很多人提醒,她可能會輸。「而且是出於我無法控制的原因——我太年輕了,我不是波士頓出生的,我是亞裔,我是女性。」她對《波士頓環球報》回憶。如今,她成了2021年波士頓市長選舉的熱門候選人。

今年36歲的吳弭出生於芝加哥南部。家裏四個孩子,她是老大,讀書、求職都循著亞裔移民二代的標準模範路線:全優成績高中畢業、獲總統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接著去諮詢公司做金領工作。吳弭多次對媒體表示,她成長在一個不鼓勵談論政治的華人家庭——祖父母輩因戰爭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父母在1980年代,來到美國謀生。

「在我的家庭裏,我們不僅僅是迴避時事和政治,而是完全不被允許談論這些。因為擔憂談論政治帶來的風險,並且對政府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

塑膠袋裝著母親被撕碎的尊嚴

轉折發生在父母離婚,以及母親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之後。母親時常以為自己還在台灣戒嚴期間的白色恐怖之下,臆想自己被「一個實體」監視。而家裏兩個妹妹尚年幼,吳弭於是辭去在諮詢公司的工作,返回芝加哥,做妹妹的法定監護人,一邊經營茶葉店,一邊照顧母親和家人。

她回憶當時開店,花了幾個月時間跑上跑下才辦完手續、拿到執照。而為了母親,在醫院和社會福利機構之間奔走時,更發現「深受官僚主義荼毒的系統是如此令人絕望。」

她深深記得母親第一次入院時,醫院的工作人員遞給她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母親的物品:用剪刀從母親身上剪下來的衣服碎片。 母親用中文不斷說,不想在男性工作人員面前脫衣服,但沒有選擇。「那個塑膠袋裝著她被撕碎了的尊嚴,」吳弭對《波士頓環球報》回憶,「我真的覺得很無助,好像我們的系統是在逼迫我放棄一樣。」

母親的經歷是吳弭投身政治的關鍵。(AP)
母親的經歷是吳弭投身政治的關鍵。(AP)

後來,吳弭在數次競選活動中都提及當年的經歷,並表示這是她從事公共服務的主要原因:「說正確的話、維持『政治正確』的公共項目是不夠的,要盡可能地消除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和需要幫助的人民真正連結在一起。」

2009年,她帶著病重的母親和妹妹返回波士頓,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師從左派法律學者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金融風暴餘波尚在,當時的華倫因被委任金融消費者保護等工作而成名,吳弭一邊跟隨華倫求學,一邊在時任波士頓市長托馬斯·梅尼諾(Thomas Menino)的行政和財務辦公室做兼職工作,起草在金融危機後開辦中小餐飲企業的法規指南。

從「不被看好」到持續高票的亞裔女孩

2012年,華倫宣布參選聯邦參議員,剛剛拿到法學博士學位(J. D.)的吳弭加入了華倫的競選團隊,負責少數族裔和社會邊緣人士的動員工作。一年後,吳弭本人宣布參選波士頓市議員,成為了那個「不被看好的」、亞裔、女性、非波士頓出生的年輕候選人。

結果,她擊敗了18個競爭者,成為新當選的兩位議員之一,並在此後的每一次連任選舉中都高票當選。2016年,年僅三十歲的她成為波士頓市議會議長,改寫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從政歷史。

2021年3月,時任波士頓市長馬汀·偉殊(Martin J. Walsh)加入拜登政府任勞工部長,市長一職空缺。在9月的初選當中,吳弭一馬當先,並將在11月2日角逐市長之位。

若吳弭勝出,她將是波士頓 200 年歷史以來第一位民選的女性和少數族裔市長(現任波士頓市長Kim Janey是非裔女性,但是代理市長,她也參加了此次波士頓市長角逐)。

9月中旬,波士頓本地的公共關係公司 Melwood Global 進行了市長選情的數據分析,發現吳弭雖然總體上更贏得左派進步選民的好感,但她的支持者遍佈了波士頓的各個社區,從白領到勞工階層,從傳統白人社區到非裔、西裔和亞裔社區。相比於其他候選人在某一社區或社群擁有主要票倉,吳弭的票數分佈均衡且穩定,在地方政治日益分裂的當下顯得罕見。

吳弭的支持者遍佈了波士頓的各個社群階層。(AP)
吳弭的支持者遍佈了波士頓的各個社群階層。(AP)

吳弭與楊安澤,風格截然不同

許多人將她與同在2021年參選紐約市長的楊安澤(Andrew Yang)對比。二人都是台灣移民二代,都曾就讀法學院,都是在美國東海岸的大都市進行競選的民主黨新星。

他們確實有相似之處,譬如都打破了過往「華人選華人」、只在唐人街裏邀選票的局面。今年早些時候的紐約市長初選,楊安澤不僅在華人區的得票率領先於其他候選人,在猶太社區和一部分中產白人社區的支持率也不俗。甚至,在華人選民內部,支持和反對楊安澤的兩派一度展開罵戰,一如 2020 年對上任總統川普的分裂情緒一般。

作為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少數族裔,二人也可能有過相似的心酸經歷。楊安澤接受訪問時談及,青春期時很抗拒父母送他去中文學校,因太想融入主流白人社會,現在只會說一些簡單的中文詞。吳弭曾回憶,她在入讀小學前,不諳英文的母親為她報名「禮儀課」,讓她學習使用刀叉以及吃餐前麵包、湯和主菜的不同程序,因為家裏一直都吃中餐,怕她被同學笑。

但非常不同的是,在紐約上州白人小鎮出生長大的楊安澤,無論在疫情或選舉之中,均強調「亞裔要做合格的美國人,凸顯美國性」,他提出亞裔對抗種族歧視的方法,是可以主動身穿美國國旗的紅、白、藍色來彰顯愛國之心。對亞裔身份的這種態度,令楊安澤被許多華人選民不喜,他們罵他「拿著亞裔的臉來騙選票」。而企業家出身的楊安澤,也不曾擁有任何公共服務經驗,他的菁英華人形象,最終沒有助他走完紐約市長初選。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加民主黨初選的台裔楊安澤(AP)
楊安澤的菁英華人形象,最終沒有助他走完紐約市長初選。(AP)

吳弭同樣來自哈佛頂尖學府,但鮮少凸顯菁英形象。她扶持家人的故事和多年來的社區經驗,令她獲得了聰慧且紮實沉穩的普遍好評。她在非裔美國人佔到90%以上的芝加哥南部社區出生、長大,在演講及訪談中,也多次提及自己出身邊緣社群。她的母語是中文,在哈佛讀書時,也常坐紅線地鐵跨過查爾斯河去唐人街,給不會講英文的華人老者做志願者,幫他們解釋英文的電費帳單。後來做法律援助案子時,她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也是為了服務不同背景的客戶。

「總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一點驚訝」

細觀吳弭的競選動員,她算不上滔滔不絕的演講家,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都不算搶鏡,但以親和力見長。她的工作夥伴回憶,吳弭做市議員的第一個任期時初為人母,經常抱著自己的新生兒去開會、談判,亦率先為波士頓市僱員制定了帶薪育兒假期。她還推動波士頓市議會禁止人臉識別技術,因為有可能造成系統性的種族主義,致有色人種遭到政府和警局的更多騷擾。

華倫曾評價吳弭「總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一點驚訝」,讚譽她不斷挖掘潛力。她尤其擅長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在自己的經歷裡,她作為「不被社會看見的少數族裔」,明白「很多公共資源已經在那裏了,但是沒有和需要的人對接上」,她說自己希望做的是讓公共服務機構更加透明、方便。

距離11月2日波士頓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此時的華文媒體多以「哈佛全獎、30歲當議員、36歲選市長」的標題為吳弭打上菁英標籤、吸引流量,而許多英文媒體則將因她年輕,便將她與 AOC(Alexandria Ocasio-Cortez)、奧馬爾(Ilhan Omar)等少數族裔進步派女性政治家劃上等號,並放入主流視角中加以審視。

不過,吳弭在她的競選影片中說的,早已超越了身份與階級的標籤:「我們要改變的,不僅是讓系統聽見我們的聲音。現在,是時候讓我們來引領了。」(We are ready to go beyond fighting the system to hear us. Now it is the time for us to lead.)(完)

 


世界走走有妳沒讀過的重要故事。我們以性別視角關注全球議題,補充傳統權力視角所忽略的,有關困境、突破、連結、改變的故事。
 
請付費訂閱,成為走走的夥伴,與全球各地的女性一起走走。

訂閱走走電子報,我們會送上:

  • 【會員獨享】走走原創:別人還沒有寫出來的好故事
  • 每天一則晚報:為妳精選的每日新聞摘要
  • 每週一則週報:不可錯過的全球好文 Expresso
  • 每週一則手帳:嚴選推薦線上活動指南

1元台幣支持走走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Nov 19, 2021

2021年11月16日,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宣誓就職。(AP)
在市政廳餵母奶教我的事: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就職演說

她認為這樣的經歷,讓自己成為「更自信的母親和更好的立法者」。一家人站在波士頓市政廳的會議室。丈夫佩瓦斯基(Conor...

By TUTU
Nov 1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