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世界走走今天打算開車上路,展開一段四海為家的旅程。你也曾幻想在台灣這樣生活嗎?
本篇重點:
- 百年間,「露營車」成為美國底層階級象徵
- 在台灣,露營車卻是中產上層的娛樂
- 買房成家遙不可得,家與宅的定義能否脫鉤?
想到「四海為家」,你會聯想到什麼樣的人?是落魄潦倒、自由不羈,還是「有錢又有閒」呢?
這三種形象放在人的身上,肯定截然不同,但很神奇地,卻能同時套用在「露營車」上。在美國,露營車幾乎是底層生活的象徵物;在台灣,這種車型卻被視為富人階級的愛好,為何會如此天差地遠?
跳上車之前,先岔到近日影視討論熱點——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游牧人生》(Nomadland)。此片講述一位勞工女性在喪偶後,開著房車四處「游牧」打零工,蒼涼影像帶著詩意的孤寂,映出美國底層社會最典型的生活型態之一。
《游》片女主角開的是廂型車,但她遇到的許多「游牧族」則是住在露營車組成的住屋裡,包括車房一體的自走式露營車(campervan)與拖曳式的露營拖車(caravan)等,還有和主角一樣的改造房車等,都屬於廣義的行動住宅(mobile home)。這些車子紮營的地點則被媒體稱為「行動家園」(mobile home park),是美國常見的居住型態,喜愛好萊塢影劇的讀者對此一定不陌生。
(註:美國常見的行動住宅還包含一種移動式房屋,形似貨櫃鐵皮屋,搬家時可由拖車拉動,是機動性較高的住房。並非本文所指的露營車。)
早在100年前,美國已開始風行露營拖車,汽車的大量生產促成「拖車旅行」風潮,拖車營地應運而生,當時是一種另類、愜意生活的象徵。但到了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失去房產的人大量增加,不得不把旅行用的露營車當成住宅,這種車子也開始與低收入人群連結在一起。
時間滾動到二次大戰期間,戰爭帶動工業蓬勃發展,國防部號召「愛國勞工」響應生產,許多人就開著露營拖車,攜家帶眷地在工廠和城鎮外圍住了下來,再度為露營車添上一層藍領印象,帶著一點粗獷的豪情,同時又不免有著髒亂、邊陲之感。
1940年代的車商顯然注意到這一點。美國作家伊森堡(Nancy Isenberg)在著作《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指出,露營車產業一度嘗試用不同字眼「提昇形象」,例如把「拖車營地」(trailer camps)改稱「拖車公園」(trailer parks),想把露營車連結上乾淨、舒適的花園印象,試圖重新找回中產以上的客群。
車商下的功夫不能說沒有成果。直到今日,中高價位的舒適露營車仍然存在不小的市場,在佛羅里達、加州等陽光明媚的「養老州」,經常可見整理得乾乾淨淨的「行動家園」。2013年美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美約有6.4%的住屋是露營車形式,「住戶」估計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其中近6成人口擁有全職工作,更有23%是退休人士。
然而,無論車商如何努力,露營車與底層階級的形象連結還是不斷加深,每一次經濟蕭條、金融危機都會伴隨拖車公園的快速增生,最近期一次就發生在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矽谷——由於科技公司快速發展,舊金山房價與收入比高速失衡,連不少薪資較低的工程師、科技人才都租不起房子,轉而成為露營車一族。
許多影劇、小說等大眾文本裡,拖車公園也猶如化外之地,彷彿都住著最貧窮粗俗的不法之徒,幹著黃賭毒的勾當,普羅社會更蔑稱他們是「拖車垃圾」(trailer trash)。如熱門影集《絕命毒師》主角就是在露營車上製造冰毒;英國影集《性愛自修室》裡,極富天份的失親女孩梅芙也因為住在拖車公園裡,被同學傳為賣淫的不良少女,凸顯歐美社會對露營車社群的印象有多糟。
可以發現,美國露營車擁有者的形象在過去100年來分化成兩種極端,一種是擁有財富與時間的人,出於對不羈生活的嚮往而選擇了露營車;另一種則是鎮日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多虧露營車才能擁有一處可遮風避雨,甚至養育下一代的空間。露營車無疑代表著勤奮人生所能換來的萬千自由,但也無可避免地與自由的另一面緊緊嵌合:失序、離經叛道、不為核心社會所容。
BBC曾分析,歐洲文化與美國同樣提倡自由,卻不見同樣盛行的露營車文化,其實是出於許多現實因素。歐洲土地資源相對稀少,水電也要價高昂,不利於拖車營地發展;歐洲的火車、高鐵等陸路大眾交通也更為發達,不像美國那般仰賴公路運輸;最後則是歐洲的公共住宅政策較為完善,而美國對私人獨立房產的執著又遠比歐陸國家強烈。
由此可見,露營車的雙重性及其所賦予的「游牧」生活型態,幾乎完全是美國獨特社會結構的產物。
回到台灣,露營車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存在?建來運動行銷業務部長曹耀文指出, 露營車市場在台灣仍屬小眾,主因是台灣停車空間少,且地形多山崎嶇,不太適合露營車上路;而且進口露營車多屬造價高昂的舒適款型,動輒一台4、500萬,並不符合多數家庭需求。
戶外輕量化糧食「山林糧」創辦人蔡銘哲則觀察,跟歐美相比,台灣可遊歷的總體面積小,公路旅行「CP值不高」,若不是非常「有愛」,一般人很少會購買露營車,所以台灣露營車車主多為退休人士或中產以上家庭。蔡銘哲也表示,現在網路發達,不少戶外運動工作者也會以車為家,只是台灣行車距離不長,很容易找到水電等基礎設備,一般廂型車已能滿足遮風避雨的需求,未必需要類房屋的功能。
儘管如此,美國露營車文化與《游牧人生》還是可以提供我們極富意義的對照。
台灣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早已影響青年世代對「家」的想像,當「先買房、再成家」漸漸不可得,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終生租房的可能性,只是租屋市場的決定權多數掌握在房東手裡,考量社會對高齡者或特定職業的偏見,這仍然是個不穩定性極高的選項。
那麼,在自有住宅與租賃房屋的光譜之間,保有產權獨立性的露營車,或許也能成為新一代台灣人的住房選項,進而鬆動傳統觀念對家宅的定義。
——正如《游》片主角Fern所說:
「我不是無家可歸。我只是沒有房子。」
(I’m not homeless. I’m just houseless.)
TOPICS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May 3, 2021
今天讓我們搭乘時光機,來到西元2100年的東京街頭。你對這個東亞最繁華、最進步都會的第一印象,想必與2021年的今天將會非常不同。...
Apr 26, 2021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回到1868年的英格蘭,一場未演先轟動的賽事即將登場,超過7千名觀眾買票進場,引頸期盼英國隊伍對戰「澳洲野蠻人...
Apr 23, 2021
Hi,《世界走走》今天來到台灣在非洲的新朋友索馬利蘭,雖然這個國家獨立30年仍是「零邦交」,但擁有的戰略地位和地緣政治優勢,...
Apr 21, 2021
早安!今天《世界走走》帶各位來到華府,一探美國政壇最高層的特殊生態。美國是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但最有權勢的人未必只有總統...
Apr 17, 2021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離開波斯灣,往北走入巴基斯坦「鷹獵」現場。當地的波斑鴇不僅是傳說的「壯陽神鳥」,還是維繫邦誼的重要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