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護理師購買力在物價危機前就已經大幅下降,顯然不能只怪國際局勢。
8%──英國護理師2011年來薪資購買力平均下降幅度
這幾個月來,任何人只要打開英國新聞,就會看到罷工的消息。中學教師將要罷工,鐵路工人已經在罷工;2月6號,英格蘭和威爾斯的護理師和救護車駕駛、救護員也將於同日罷工,預估將有一萬人次的手術、五萬人次的門診因此取消。
為什麼?最簡化的講法,是因為相對於物價,英國公部門的薪水太低;此外,對於醫護人員而言,近期龐大的工作壓力也是原因之一。
對此,已經執政13年的保守黨政府想要說服民眾,這一切是因為全球局勢變化:比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物價飆漲;而醫護人員的龐大工作壓力,則肇因於疫情的後續影響,都不應該叫英國政府負責。
但實際上,英國公部門的薪資疲軟,是長期的趨勢,而非近期的震盪。
舉例而言,從2011年起算,考慮到物價上漲幅度,護理師的薪資購買力平均就下降了8%,有一部分的護理師甚至下降20%(這是英國社會討論薪資的常見方式,不只看名目上的薪資增減,而會與通貨膨脹一起計算,稱為「實質薪資下降」[real-terms pay cut]);同一時期,醫師薪資購買力下降7%,警察下降14%,中學教師下降13%。
而且,與英國政府的說詞相反,這並非國際共有的現象:再以護理師為例,考慮通膨後,在2011年到2019年(也就是這波物價上漲之前),澳洲、荷蘭、比利時等國護理師的薪資購買力其實是上升的,美國、法國則是微幅下降、大致持平;因此,英國護理師購買力在這波物價危機前就已經大幅下降,顯然不能只怪國際共享的局勢。
在政策上,這樣的薪資停滯,主要起因是2011年起,保守黨政府所採取的撙節措施(austerity),以財政紀律為由,刪減政府開支,不但中止了許多長期需要的投資,公部門的薪資成長幅度也因此趨緩。
在經濟復甦後,這導致私部門的薪資上升的幅度高過公部門:最新的政府統計顯示(2022年9月至11月),私部門平均薪資季增長率為7.2%,已經創下了新高(雖然還是低於通膨幅度),但公部門的薪資增長率卻不到一半,只有3.3%。
薪資差異帶來的不只是心理不平衡,人們也會用腳投票:公部門會越來越難招募人才,也越來越難留住人,英國的護理師、教師等都已經有短缺的現象──這顯然不是英國政府持續找藉口、持續「抹黑」工會就能解決的問題。畢竟即使度過了這波罷工,如果護理師、教師們仍然不滿於薪資,持續出走,造成的問題只會更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