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若三度蟬聯總書記,將使他以「習核心」的絕對權威地位掌控黨、政大權。
中共二十大於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登場。
2012年十八大後,習近平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執政十年來,兩岸三地的關係和亞太地緣政治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中共對內收緊言論自由、加強網路審查,對外展現強硬的「戰狼外交」;香港經歷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運動,原本相對自由的政治環境,迎來前所有未有的寒冬;台灣從「馬習會」到近年官民「抗中保台」的氛圍,兩岸對峙的緊張局勢已然成形。
今次二十大後會確認什麼事?2022年後的下個十年,兩岸三地的未來會如何?
以下是世界走走整理的QA問答集,關於中共二十大,妳/你還想瞭解哪些問題,也歡迎回信或留言告訴我們:
二十大的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代會」)不僅會決定當局未來五年的施政方向,同時也會選舉產生新一屆的中共最高領導階層。
此外,今次二十大,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究竟會不會打破慣例連任第三屆總書記,也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自1993年江澤民接任國家主席以來,中共最高領導人大多同時兼任「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掌握黨、政、軍三位一體的國家最高權力,並且會在執政兩屆後,將領導人之位移交給黨代會閉幕後選舉出來的新任總書記。前任中共領導人如江澤民、胡錦濤,皆是如此。
但外界認為,習近平極有可能打破此慣例,連任第三任期。
2018年3月,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除國家正副主席不得連任超過兩屆(十年)的任期規定。此外,習近平的黨職與軍職──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這兩個擁有實權的職務,本就沒有任期限制。因此,外界咸認為修憲是為習近平掃除制度障礙,預測他將在二十大後續任國家最高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九條第三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修憲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
習近平若三度蟬聯總書記,將打破中共自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的慣例,因此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的人事安排,除了攸關領導層能否貫徹習近平意志與決策,使他以「習核心」的絕對權威地位掌控黨、政大權,也能從名單中觀察習近平是否有提拔接班人的意圖。
以總書記為首的中央政治局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能決定中國未來五年至十年的施政方向。從黨代會的運作方式,能看出中國共產黨由下而上層層選舉的政治制度。
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中國共產黨共有9671萬名黨員。其中,女性黨員佔29.4%,少數民族黨員佔7.5%。
今年9月25日,中國各省各單位選出了2296名黨代表。這群黨代表會在10月16日至22日為期一週的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聆聽上一屆的工作報告、修改黨章、討論黨內重大議題,並在會議最後一天選舉下一屆中央委員會成員。2017年10月所舉行的「十九大」,就選出了205名中央委員會委員、171名候補委員,而第二十屆委員及候補委員將於這次會議結束時產生。
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將在黨代會、也就是本次二十大結束後,緊接著召開「一中全會」(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五年的任期裡,中央委員會總共舉辦7次中全會;其中,第一次中全會最為重要,因為一中全會將選出未來的中共最高領導階層:中央政治局委員共25人,再從中選出常務委員7人,而排名第一的常委就是總書記。
觀察中共領導班子人事安排時,年齡是一項值得關注的指標──所謂「七上八下」的不成文慣例從江澤民時期訂立,指的是以67歲為界限,換屆時若未超過67歲可續任,滿68歲則要退休離任。不過,領導人本身並不受此規則限制,江澤民在十五大連任總書記時,已經71歲。
舉例來說,2017年十九大召開時,年滿69歲的王岐山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最年長的新任常委栗戰書則為67歲。
不過,中共中央辦公廳在2022年9月頒布《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2015年試行規定中有關屆齡免職退休、任期屆滿離任的條款均被刪去,也賦予當權者按照「能上能下」新框架破格用人的空間,年齡不再是左右人事佈局的決定性因素。
依照七上八下規範,本屆常委有3人──韓正、栗戰書和習近平已超過年齡限制,意味著常委可能將空出兩個位置。據BBC報導,被點名可望「入常」的熱門人選包括副總理胡春華、與習近平親近的「習家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隱憂是上海防疫不力恐衝擊仕途)、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以及身兼中央書記處書記、總書記辦公室主任等職,被視為習近平左右手的核心幕僚丁薛祥。
值得關注的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任期將於明年屆滿,現年67歲的他可能在卸任後從政壇退休,亦可能續留常委中但另任他職。
儘管李克強任內權力遭習近平大幅削弱,但誰將成為下屆總理同樣是二十大領導層改組的熱議焦點──曾任副總理的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中央、地方資歷完整的胡春華,都是外媒看好的總理接班人,而兩人和李克強同屬與習近平對立的派系「團派」,可能代表黨內的權力平衡。
本屆二十大會議,中外各方都關注「清零政策」何時正式結束。「清零」是指每出現一例COVID-19確診,立即進行隔離、疫調等最大程度減少病毒傳播的防疫政策。中國、台灣、紐西蘭等在2020年與2021年都曾靠著清零阻擋疫情,穩住經濟發展。尤其歐美疫情爆發衝擊供應鏈之後,中國相對穩定的態勢也讓2021年GDP逆勢增長了8.1%。
不幸的是,出色成績成了包袱。2021年末Omicron變種病毒株大流行,中國決心以同樣手段對付這種傳播速度更快、但重症率較低的病毒,當世界各國逐漸掌握疫苗和醫藥而開始「與病毒共存」,中國防疫卻堅守「動態清零」。
2022年春,西安、深圳、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甚至實施「封城」達到月餘,一有案例就封鎖整個社區、每人每天都做核酸檢測的作法嚴重阻斷了經濟流動;公權力強硬手段更引起許多悲劇,例如上海傳出「四月之聲」控訴影片以及9月貴州隔離巴士車禍27人遇難等,強烈民怨不斷累積,即便資訊封鎖之下也罕見地快速流傳。
此外,中國當局並未公開大量核酸的花費,但根據香港政府官方數據,香港近三年總計約5300萬次核酸檢測,開銷近80億港元(約台幣326億元),由此推論,中國每天為數億人做核酸,耗費的公帑應是天價,加之經濟消費嚴重受挫,共產黨以繁榮發展為統治基礎的號召也日漸薄弱。
現在許多城市裡,民眾「日日核酸」長達半年以上,無預警收到防疫App「彈窗」代表又要在隔離中磨耗3至7天,所有人都身心俱疲,滿心期望二十大會議能夠決議結束清零。
但就在本週,《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等官媒依然喊話「疫情防控絶不能躺平」;10月16日二十大開幕當天,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總結五年來的施政並闡述未來路線時也提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國際貨幣組織(IMF)甚至預估,中國將在2023年下半才會停止清零,經濟與社會前景恐怕都不樂觀。(完)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Jul 2, 2021
嗨,今天《世界走走》帶大家走進狂歡黨慶的台海對岸,還原「成功」、「奇蹟」等政宣下中國社會真實的樣貌,是財富到制度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