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走走晚報:為自由斷髮

1006晚報

2022年9月,伊朗女子阿米尼(Mahsa Amini)因未戴頭巾被捕後死亡,抗議怒火從國內蔓研至全球伊朗社群。(AP)

1006晚報

晚安,

北半球時序進入秋季,吃多發福的不是只有人類——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卡特邁國家公園(Katmai National Park),棕熊們必須在凜冬來臨前大啖數百公斤的鮭魚,把自己餵得胖胖的,儲備足夠脂肪度過冬眠期。

公園現正舉行一年一度的「胖熊週」(Fat Bear Week)票選PK活動,開放全球網友透過直播關注熊熊們的饗宴,並投票選出心目中的「胖熊之王」——具有競爭力的候選人包括曾一次吞下42條鮭魚的四冠王 Otis,重達1400磅(635公斤)的 Bear 747,本年度的冠軍得主將於11日揭曉。


世界走走有你還沒讀過的重要故事。我們以性別視角關注全球議題,補充傳統權力視角所忽略的,有關困境、突破、連結、改變的故事。
請付費訂閱,成為我們的夥伴,與全球各地的女性一起走走。
即刻支持

全球熱點

延伸閱讀|記得他們:緬甸政變中被處決的4名民主運動者

根據5日發布的年度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NISR),去年核電佔全球總發電量比例約為9.8%,降至1980年代以來新低。報告作者施奈德(Mycle Schneider)指出,烏克蘭札波羅結(Zaporizhzhia)核電廠遭俄軍佔領砲擊,暴露了過往未曾考慮到的風險:「世上沒有任何核電廠是以在戰時運轉的條件設計。」

截至2022年中,全球共有411座核能機組在33個國家商轉,比起2002年的高峰少了27座,施奈德預測,核電在亞洲國家仍將持續成長,但同時在歐美將逐漸被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取代。

性別號外

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超過50位法國藝文界的重量級女性在影片中剪下頭髮,隔空聲援在伊朗街頭摘下頭巾斷髮抗爭的姐姐妹妹。

這部影片加上「#soutienfemmesiran(支持伊朗女性)」及「#HairforFreedom」的標籤,配樂為義大利名曲《再見了,姑娘》(Bella ciao)的波斯語版本,這首民歌二戰時在義大利反法西斯游擊隊廣為流傳,被視為象徵自由與反抗的讚歌。

此外,上千位法國電影從業人員也共同投書《法新社》,呼籲全球響應伊朗「為女性、為生命、為自由」的抗爭。

延伸閱讀|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不能只有我知道

菲律賓樂透1日開獎,從頭彩得主人數——433人,到他們投注的號碼——09、45、36、27、18、54(全為9的倍數)都引發熱議,社群媒體上掀起開獎造假的質疑,國會議員也呼籲對此「奇怪且不尋常」的結果發起調查。

根據菲律賓大學數學教授 Guido David 的估算,433人同時中頭獎的機率約為「1後面接1224個0」分之一,頭彩獎金由所有得獎者均分,每人約獲得54萬5000菲律賓披索(新台幣約29萬元)的未稅獎金。當局則強調開獎一切公正透明,「機率問題是無法控制的。」

Quote of the Day

“Writing becomes a sharp weapon dissecting truth.”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由法國作家艾諾(Annie Ernaux)獲得殊榮,表彰其「以勇氣及敏銳挖洞察挖掘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與集體限制」。獲獎理由寫道,艾諾的著作以不同角度審視生命中語言、性別與階級的巨大差異,她曾說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讓我們看見社會不平等。為此她以語言為刃,撕開想像的面紗。

改編自艾諾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描寫女性墮胎身體經驗的電影《正發生》(L'événement,港譯《孕辱》)獲得202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肯定,現正在台上映。

在艾諾之前,諾貝爾文學獎歷來共有16名女性摘下桂冠,僅次於和平獎的17位。負責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2018年爆發性醜聞,院士芙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遭控多年來利用權勢與人脈屢次性侵得逞,並逼迫受害女性噤聲,當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也因此重大爭議停頒一年。


訂閱走走電子報,我們會送上:

  • 【會員獨享】走走原創:別人還沒有寫出來的好故事
  • 每天一則晚報:為妳精選的每日新聞摘要
  • 每週一則週報:不可錯過的全球好文 Expresso
  • 每週一則手帳:嚴選推薦線上活動指南

【訂閱免費每日報】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Oct 5, 2022

法國總統馬克宏穿著高領上衣現身,右為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AP)
走走晚報:高領毛衣政治學

1005晚報晚安,政治人物的穿著時常具有象徵意味,近日在法國,似乎是為了呼應政府鼓勵全民響應「節能過冬」的運動,...

By 走走
Oct 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