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重大的外交行為,都不會是單一層次的;除了高調倡議安全、民主和人權等國際公認價值,裴洛西的台灣行也有實際考量。
美國眾議院議長、第二順位總統候任人裴洛西(Nancy Pelosi)日前旋風式到訪台灣。在不足24小時的短暫停留中,她會見了總統蔡英文、到立法院發表講話,還到景美人權園區參觀,以驚人的體力將此行的三個主題突出到了極致:安全、民主、人權。
除了這三大重點,裴洛西訪台還有三個隱藏意圖:給台灣晶圓產業吃定心丸、為民主黨和她本人在美國國內政治層面加分,以及鼓舞台灣社會直面軍事威脅的戰鬥意志。
本文將結合裴洛西的公開發言、行程安排,及美國和國際的政治局勢,解讀裴洛西此次台灣行傳遞的公開信息,以及她如何巧妙地為三項隱藏議程「暗渡陳倉」。
首先,安全層面,裴洛西訪問台灣,是她率領國會代表團的亞太行的一部分,其他參訪國家還包括南韓、新加坡等,而此行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共同安全」(mutual security)。
在她解釋訪台目的《華盛頓郵報》投書中,裴洛西點明,除了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自己與台灣方面的對話重點落於雙方的共同利益:推進印太地區的開放自由──此目標與拜登不久前為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進行的亞洲行高度呼應。
IPEF並非傳統的經貿協定,並不降低關稅,而重在加強美國與印太國家之間的經濟安全和信任,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旨在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安全威脅。華府政策界對IPEF未能納入台灣不無遺憾,但這也是台灣受限的國際身分所難免。
裴洛西此行可以說是對台灣的補償:雖然並非IPEF的正式成員,但台灣是美國的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在印太尋求的安全和開放,包括台灣。這可以說是超越了台美中的三邊框架,意指台灣是國際安全秩序的一部分,台灣外交界應為此感動鼓舞。
By traveling to Taiwan, we honor our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reaffirming that the freedoms of Taiwan — and all democracies — must be respected.
— Nancy Pelosi (@SpeakerPelosi) August 2, 2022
Read my opinion piece in the @washingtonpost on why I’m leading a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 to Taiwan.https://t.co/tLhIzvfkTH
關於民主,裴洛西明確將此次訪台的背景定義為「世界正面臨民主與專制間的抉擇」,並盛讚台灣的民主價值。
「民主 vs. 專制」的框架,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主題。從任期初的歐洲訪問、去年底的民主高峰會、到上個月的美洲高峰會,拜登都在極力勸導世界各國在此題下選擇「民主」,但效果頂多算是好壞參半。歐洲在俄烏戰爭中守住了底線,但數位重要美洲領導人都因不同意「民主 vs. 專制」的分野而抵制美洲高峰會。
裴洛西的台灣行,不僅成功吸引全世界媒體的注意力,還在台灣官民一致的熱烈回應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謂「民主 vs. 專制」這一外交議程中的華彩一筆。
人權的主題之所以在此行中顯得格外亮眼,很大程度上是由裴洛西本人超過三十年的從政履歷所支撐的。自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後,裴洛西對中國相關民主和人權議題的支持從未改變。從六四後的受迫害學生永居法案,到近年對香港相關法案的推動,裴洛西的角色都至關重要。
在此次匆忙台灣行中,她也闢出大段時間參觀景美人權園區,坐在當年軍法法庭內聽陳菊講述台灣人的受迫害歷程,並會見了林榮基、李明哲等近年來中共人權侵犯的受害者。在美國的中、港、台、維、藏活動家,都知道他們在國會中有兩大最可靠的盟友:民主黨的裴洛西和共和黨的魯比奧(Marco Rubio)。
其中,又以裴洛西的黨內地位更為顯赫,因而她的持久關注極為珍貴。裴洛西此次廣受關注的華郵投書,除了解釋台灣對美的重要意義,還不吝篇幅地一一再陳中共對香港、維吾爾人和藏人的迫害,可見其對人權問題的誠意投入和關懷。
然而,任何一個重大的外交行為,都不會是單一層次的。除了高調倡議安全、民主和人權等國際公認的價值,裴洛西的台灣行也有其實際的一面。
裴洛西的其中一項非公開行程,是與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會面,另有媒體報導兩人將視訊通話。事後劉德音否認有視訊或單獨密會,但承認有參與接待裴洛西的活動。台積電方的謹慎,或與其仍在中國有廠房有關。
裴洛西與劉德音見面的背景,是美國剛剛通過的《晶片法案》。在該法案下,美國政府計劃投資超過500億美元,支持本土的晶片生產和研究。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以及其在建設和規劃中的在美廠房,預計將受惠於該法案的補貼。
然而,該法案對台積電的影響,很難說是絕對正面的。《晶片法案》的誕生,緣於美國對自身晶片供給主要依賴進口的擔憂。
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問題,以及美中關係惡化,加劇了美國的焦慮,而決心提升晶片的自給能力。台積電作為美國份額最大的晶片供給商、供應鏈全球化時代的受惠者,世界經濟的「逆全球化」難免對台積電的地位和模式造成威脅。中國對台灣不斷升級的軍事威脅,更是雪上加霜。
裴洛西與劉德音的談話內容無從得知,但需要傳遞的信號昭然若揭:在美國重新布局晶片供給的戰略裡,不會沒有台積電的位置。這一意向能被多大程度地實現,繫於美國國內政治、科技行業和國際政治的複雜動態,但這定心丸是難免要派的。
裴洛西訪台的另一個現實背景,是美國國內通貨膨脹高居不下,而拜登的民調持續低迷。
相比於在墮胎、槍支、氣候變化等議題上民主黨遭遇的連連挫敗,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算是可圈可點,比如在俄烏戰爭中維繫了北約同盟、在印太建立了美澳日印四國聯盟等。裴洛西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前夕的台灣行,有助於民主黨提醒選民其外交成就、展現對中強硬姿態,沖淡在國內議題上的困境。
但即便如此,民主黨預期仍將丟失大量眾議院席位,再次成為少數黨,而裴洛西也將因此失去議長之位。許多政治分析者預測,現年82歲的裴洛西,將在中期選舉後退休。也就是說,台灣之行,很可能是她在外交舞台上的最後一次高光,由此成為她政治遺產的重要部分。裴洛西的這項「個人利益」,也是她的政敵在訪台問題上的主要攻擊點。
政治家的政治計算總可爭議,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裴洛西的訪台,原計畫在她從烏克蘭參訪回國的路途中進行,這顯露了她希望帶到台灣的另一「隱藏信息」:激勵台灣政府及社會抵抗中國的意志。
烏克蘭與台灣雖有諸多不同,但共同的困境十分明顯,即專制強鄰的吞併野心。若裴洛西到訪烏克蘭後即訪台,她為台灣領導人帶去烏克蘭總統那般堅定意志的用意就再明顯不過。雖然裴洛西的計畫,因她意外感染COVID-19未能實現,但她還是在給華郵的投書的最後申明了此意:
「我們欽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和他的人民捍衛烏克蘭及世界民主的決心,透過台灣之行,我們有幸重申對民主的承諾,台灣──以及全世界民主政體──的自由必須得到尊重。」
裴洛西的專機,在降落松山機場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再起飛,而中國軍隊圍繞台灣的六海域演習才要拉開序幕。
在國際的複雜籌謀裡,戰爭,一般是所有國家都極力避免的。中國現在也未必有打台海戰爭的勝算和決心,但華府的軍事專家難免在未來的三天裡提心吊膽──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已然高企,習近平的連任計劃更給他的算盤增加大量不可測因素。
台灣的未來,在裴洛西帶來的短暫熱浪後,更加波譎雲詭。捍衛民主的決心,可能是不明的前途上,最可依仗之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