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婚,沒有小孩,但從去年8月開始,我加入了三個和兒童英文學習有關的家長Line群組,開始和家長討論起他們愛用的教材。
一開始只是出於好奇。我偶然在Facebook上看到一位媽媽發文,質疑台灣許多廠商代理的幼兒英文教材過於昂貴且定價不透明,因而想就近探問看看這些教育商品到底多昂貴,又為什麼如此高價,還有一堆小孩都還在牙牙學語的父母急著購買?
但開始觀察這些群組沒幾天,我立刻就被這些家長們的狂熱衝擊——一個月3萬起跳的私幼學費、一套20萬的兒童英文教材,就連月入30萬、年收入300多萬的家庭也哀嚎小孩子的學習費用怎麼付也付不完——是什麼讓這個世代的家長焦慮到願意花那麼多錢提升孩子的英文力?
這三個平均成員數500人、每天都會冒出百餘則訊息討論英文學習資源的群組,成員多是家有學齡前小兒的媽媽,而成立群組的目的,則是希望能找出除了「補習」、「上私幼」以外的方式帶孩子學習英文。
讓人驚訝的是,參與討論的家長,大半都從小孩3歲、甚至未滿足歲之前就開始投入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試圖啟蒙孩子對英文的興趣,比我原先設想的5到6歲的初學年齡還要小上很多。從隻字片語間,也不難發現許多家長雖然不想強迫孩子死背硬記,但還是頗著急地希望他們在進小學前就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讀、寫能力。
這現象從近年兒童英文檢定的熱潮上也可略窺一二。語言訓練中心(LTTC)在2015年開辦的「小學英檢」(GEPT Kids)從每年約3千至4千人報考,到2019年已經有超過1萬名考生。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所設計的 「小學托福」(TOEFL Primary),每年也有越來越多孩童報考。
但要在小學拿到檢定認證,那勢必得讓孩子在小學前就開始學外語,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伴隨著家長的焦慮,台灣小孩開始學習英文的年齡越來越小,市面上也開始出現許多「學齡前」的兒童英文教育資源,標榜讓0到6歲的孩子都能學好英文。
簡單在群組裡詢問有哪些教材值得投資,幾個媽媽們便熱情地分享起目前台灣市面上繁複的學齡前英語教材種類。除了較為普遍、但種類繁多的套書、繪本,或如「點讀筆」等多媒體教具外,受疫情影響,現在也流行找線上家教或外師視訊練習會話,每個家庭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英語教育「祕方」。
但這些祕方各個都要價不菲。
比方說,蠻多家長推薦寰宇迪士尼、台灣麥克和博學屋等出版社或代理商所出售的套裝教育商品,尤其寰宇迪士尼層次分明的系統性多媒體教材頗受家長青睞。幾位媽媽跟著教材設定的進度陪讀幾年下來,都表示小孩的學習成效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相當昂貴。
我接著以家長的名義試圖和幾家廠商詢價,發現這類型的教材很難直接在代理商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明確的標價和商品內容的詳細說明,大部分都得透過和業務一對一聯繫、詳談後才能得到較為具體的產品資訊。
一問下來果然要價不菲。如寰宇迪士尼系列最初階的套書價格就近8萬,完整買下來價格甚至會超過20萬。問及為何那麼昂貴?業務說這些教材都是由國外正版授權、內容品質有保障,且一用就能用好幾年,但幾經詢問其實還是難以得知這些廠商的定價標準、廠商間是否有聯合定價。
這一來一往間,家長也得花大量時間和業務溝通。除了比價頗為困擾,若沒有先行做大量功課,可能很容易被廠商的銷售話術引導,一不小心就簽訂長期且價格高昂的合約。
事實上,許多的消費糾紛就是因為家長在購買套書後,發現學習效益不如預期,而主張高額退費發生的。寰宇迪士尼也曾在2019年無預警改版教材內容,導致有人在購買舊版內容後不久,還得花錢換購新版,引起不少爭議。
而在全新正版的價格偏高的情況下,也有家長說,他們轉而在蝦皮、Line和Facebook社團等平台上找較為便宜的二手貨。可這些平台上販售的商品真偽難辨。比方說在社群裡很紅的點讀筆,原先必須搭配正版廠商與出版社授權合作的點讀書使用,但現在有許多一模一樣的盜版品以半價以下的價格在販售。
儘管有家長勸誡盡量不要買盜版商品,畢竟若遇到書籍印刷有問題、出現異味,附的音檔品質參差不齊,反而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健康、得不償失。可一考慮到價錢和學習用品的高淘汰速度,仍有家長傾向購買這些較為便宜的教材。
而買了之後,怎麼用才能有最大的成效?
群組家長的共識是:並非直接放著讓小孩讀就會有效,父母必須花大量時間參與、陪讀,才容易讓孩子產生學習興趣。可是要空出時間陪讀、又要負擔高額費用,勢必得是有一定程度經濟能力支撐的家庭才負擔得起,於是也有人表示如果沒辦法陪著小孩,還不如把錢省下來,送孩子去全美語式的私立幼兒園就讀,讓專人去教。
但就我觀察,他們互相交流的私幼費用也同樣驚人。依據不同地區、學校,一年下來學費高達20萬到50萬不等。有些人退而求其次選擇Native Camp、Cambly和Engoo這類與外籍老師的線上視訊的英文課,幾千元包月制的價格親民許多,但若在意師資連貫性,指定教師的每堂課不免還是要300到500元,無論哪種選擇,長期下來對家長都是一筆沈重的開銷。
一個月的觀察和交流下來,其實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家長們的矛盾點。他們一方面希望小孩在這個年齡不要有太多學習壓力,一方面又放不下對孩子英文程度、同儕競爭的焦慮;加上受限於預算和有限的時間,他們於是想方設法、拚命的想從他人的經驗裡找出一套效益最高的學習方式。
隨著2018年,台灣行政院宣布推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期盼台灣在十年內將英文納為官方語言之一,這似乎更隱隱挑動了家長焦慮孩子外語能力的緊張神經。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曾在她的研究《養育全球家庭》中指出,這其實是一種集體焦慮,常顯於具備一定教育程度的中產階級家庭。
即使他們每年所投入的教養資源越來越多,家長仍傾向過度放大社會中的風險:例如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擔心孩子無法和全球競爭,永遠認為自己投資得不夠多、不夠好,而這種焦慮感,反而被教養產業視為商機。在廠商、教育專家和媒體夾攻之下,家長花了更多的錢,卻更容易感到不安。
學英文真的有最優解嗎?
有一回,群組裡的幾位媽媽討論到最後,乾脆放寬心地說:想太多也無濟於事,或許現在力所能及的,就是最適合孩子的方式。(完)
TOPICS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Jun 10, 2022
每年的某個春日,瑞典的中學生們都要坐在教室裡參加全國期末考。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光是考國文一科——分為演說、閱讀、寫作三個部分——...
Mar 14, 2022
「要求他們遵循其中一個性別的角色特質時,你也把孩子的半個世界遮蔽起來了。」一個週末早晨,先後有三個鄰居小孩來家裡找兒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