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體中文世界,關於一段主流異性戀愛情關係如何開始,影視作品展現的模樣與現實生活中的模樣,似乎正在逐漸脫節。
在流行影視的螢幕中,我們依然在沉醉於古典愛情想像搭配現代網路爽文模板製造出來的浪漫。男女建立關係的模式無非這常見的幾種:
過時但經典,百看不厭的「鬥氣冤家」模式;
男方如霸道總裁一般積極明確追求的「甜寵」模式;
女方癡心卻遭男方狠「虐」、男方失去女方悔不當初的「追妻火葬場」模式⋯⋯
而在建立關係的中後期,則進入了更古典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浪漫,雙方均以對方和維繫愛情為先,炙熱而奮不顧身地一同對抗世界為他們情感製造的障礙——作品主要想要展現的是愛情的偉大與榮光。
在沒有普遍、健康的情感教育的社會中,流行文化塑造年輕人的愛情想像。而鑑於愛情類流行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女性,或許可以說,這一類流行作品很大程度上形塑了這個社會女性群體對愛情的理解。
但如果我們把眼光回落到身邊,回落到真實的情感世界,你可能會發現,現實似乎已經不再是如此。
現實不僅沒有對愛情互動的誇張演繹;我們逐漸失去的,似乎還有一直以來大眾想像的親密關係建立模式:從對他人感興趣、一方發出可能發展的邀約、雙方抱着明確目的互相接觸、成功建立關係或者放棄。現實不再是這樣了,在網路情感討論區,你越來越多看到的,是大量女性身陷於曖昧中無所適從,患得患失。
這種曖昧的形式,通常建基於雙方密集的線上聊天,特別是聊天中時不時突破邊界感的試探和撩撥,但至少有一方——常常是最初主動的一方——不願意明確自己對於是否建立關係的態度。
這種若有還無的關係讓發帖的網民(通常是女性)感到痛苦,他們貼出大量對話記錄和經歷自述,尋求網友意見,追問對方對自己到底是什麼態度,自己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這些帖文展現的互動各式各樣,但內核常常大同小異:
「我目前聊了四個月,已經開始患得患失了。月底沒有結果就攤牌,不想再經歷情感內耗了,會感覺自己好像是被『養魚』一樣難受。所以各位怎麼看?」
「5月初我覺得關係是時候可以進一步了,但是他一直遲遲沒有推進,甚至有一點點退回去的意思。所以我就打直球問了,因為不想內耗自己。打直球之前想過後果,覺得就算被拒絕不過是失去一個朋友而已,我不缺這一個朋友。所以我就問了。」
「第一次直球,失敗告終。……可能最近,天天聯繫,總是出去玩,加上吸了同一支煙,讓我有了恍惚,而且我太習慣和依賴這種接觸了。……他說抱歉有些舉動讓我有了誤會,還說以後可以做朋友的玩耍。我就說,那樣我腦子會很亂,以後君子之交淡如水吧。他說好的。」
這些情況過於普遍,「渣」早已不夠形容,網民們發明了一些專有的詞彙:
「海王」:原本是DC超級英雄水行俠的簡體中文譯名,如今被用來形容與多人同時保持曖昧關係的男性。
「養魚」:則承接同一個喻體,處於某人的備胎群中被形容為置身其「魚塘」,而被「養魚」則代表你可能被對方圈入一場其實不會有正式交往可能的曖昧之中,類似以前的「備胎」或者廣東話「觀音兵」。
「內耗」:指因為身陷不明確關係,而對自身精力與情緒的大量消耗。
「邊界感」: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詞,形容的是異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倘若對方時常突破這種分寸,但又沒有實質推進關係的意思,那代表你可能被有意「養魚」了。
「免責聲明」:用來形容曖昧關係中對方使用的一些推拉關係的話術,表明自己進入正式關係意願不高的語句,例如「我不想談戀愛」,「我不是個好男人」,「我不想傷害別人」等等,在其他行為突破邊界感的同時,配合「免責聲明」,為未來拒絕負上親密關係責任留下後路。
「打直球」:原本為棒球術語,通常是這種關係走到後來,一方難以忍受關係沒有推進的曖昧狀態,從而選擇直接表明自己的交往意願,並要求另一方表態的攤牌舉動。
「上頭」:類似於台灣說法「暈船」,指開始陷入一段關係,而相應的「下頭」則指從心動中清醒和抽離,常常發生在「打直球」遭遇對方迴避或拒絕之後。
由於這種現代的曖昧關係如此普遍,一些論壇甚至出現了「打直球」的鼓勵帖文和教學指南:
「看著大家嘆氣猜測對方意思,看著大家難過不能自抑,回回都覺得心好累,而且大部分還都是女孩子發帖……可是,一直在那裡內耗,傷心難受,胡思亂想有什麼用呢?!付出那麼多沉沒成本,為什麼不快刀斬亂麻,去殺死灰色情緒呢???你就去問他唄,『你這話到底什麼意思?!』『我們曖昧這麼久了,你到底有何想法?!』『沒有意思的人會每晚說早安晚安嗎?!』『我喜歡你,你什麼想法呢?!』『在一起嗎?!』等等等等……最後你的這段 crush 也會得到真正的結局。可能是拜拜,但是大概率會是鬆一口氣的那種拜拜。也可能是互達心意,成功在一起的happy ending。……」
這套打直球指南,看著有點逼宮的意思,有些縱橫情場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夠體面,但側面也反映了身陷不清不楚的關係中那種痛苦。
如帖文所說,邊界的明晰才最讓人舒展,哪怕被拒絕,帶來的失落,也是「鬆一口氣」的失落——雖然大多數時候,你會得到的確實只能是鬆一口氣的失落。
- 大量線上對話建立情感連結
- 異性相處的邊界感模糊
- 至少一方陷入其中
- 另一方既不推進也不太遠離這種連結
- 投入方更多基於不想身陷模糊關係的痛苦,選擇表明心跡,要求說法
- 關係正式開始或終結。
這一套充滿時代感的親密建立模式,正在逐漸擠壓著我們上文已提到的,以明確交往為前提的追求或互相接觸。說實話,那種復古的模式現在可能大多只存在在青年勇猛的校園或者目標明確的交友相親。
《紐約時報》早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勾搭文化」(hookup culture)正在顛覆着傳統的求愛法則(主要指美國傳統的約會文化)。東西方文化背景使得現象有些不同,但內核是類似的:「晚餐與電影似乎已經是和撥輪電話一樣過時的事物,取而代之的,是人們通過手機短訊、Facebook帖子、即時消息工具和其他『非正式約會』的形式來『約會』,令這一代人對於怎樣才能找到男朋友或女朋友感到困惑。」
文章形容「勾搭文化」率性而為、無需負責、逢場作戲,並引述《性愛的終結:勾搭文化如何讓一代人不快樂、性生活落空且對親密關係無所適從》一書作者、性別研究學者弗雷塔斯(Donna Freitas)的結論,認為如今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去擺脫勾搭文化。
文章認為,傳統的求愛模式,例如拿起電話邀請某個人出來約會,需要勇氣、策略且放下相當程度的自我,因為被拒絕是令人刺痛的事,而短訊等「非實時溝通」則不然;線上交友服務也助長了這種隨意,因為它大大地增加了潛在約會對象的數量。文章使用了一個穿越時空、預言一般的比喻:「它更像是往水裡扔一根魚桿線,然後期望有人上鉤。」
除了時代,科技等這樣技術層面的外因,如今的人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種模式去構建親密關係呢?
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恐懼。
今年5月,中國知名心理學微信公眾號 Know Yourself 在平台發起了一個關於愛情投入程度的調查,當被問到「奮不顧身地投入愛情是不是不明智的」,有63.64%的被訪者選擇了「是不明智的」,僅36.36%選擇了不贊同。當被問到「為什麼不願意在愛情中較高程度的投入」時,選擇「覺得投入越多,越容易在愛情裡收到傷害」的最多,佔58.6%;其次是「擔心自己的投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佔50.0%;均高於「生活中有比愛情更值得投入的事情」等選項。
對於擔心因全情投入而受到傷害的人來說,不推進關係,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確實能夠盤踞安全之地,不必感受將脆弱交給他人的失重。
而除了自我保護,另外一個明顯的原因可能是便利。或者更直接地說,有便宜可佔。
大多數這種關係中「打直球」,都以女方表白失敗告終。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方所需要的、所想要的,也僅僅是曖昧關係而已,而眼前的曖昧對象對之來說,從來都不太是一個可能的選擇。但在發展曖昧時,卻會主動給對方錯誤的暗示。
在戀愛流行資訊鋪天蓋地的今天,大家都是解讀暗示大師,完全由一方「自作多情」的情況其實並不那麼普遍,但「我們只是朋友」、「抱歉讓你誤會」之類的對白卻是「打直球」要說法後出現的常客。沒有明確目標的關係發展就是這樣,因為不具備參考座標,所以可以用簡單一兩句話,就為之前所有突破邊界感的言行辯解。
開展一段早已在自己心中設了防火長城、從一開始就判了死刑的曖昧,然而對方蒙在鼓裡,這種佔便宜,實際上是用無需負起親密關係責任的曖昧關係,來取代真正的親密關係,從而獲得陪伴、認同,能讓人的自我感覺更良好。它當然包含了自私和欺騙,但很遺憾地,在上述那種關係中,其實非常普遍。
總而言之,時代走到了這裏,所以「海王」越來越多,而當代親密關係幾乎全是始於大量線上聊天的現實,也使得你我沒有太多選擇:無論你多麼火眼金睛,總有幾個「海王」在身邊,誰也難免當幾次別人的「魚」。
但「海王」自己又幸福嗎?這又是關係中需要詢問自己的問題。無論是規避風險的明哲保身,抑或獵食者從曖昧關係中獲得的陪伴、認同、由此延伸的自戀,終究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也不可能取代真正親密關係的獨特體驗。
上述調查報告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你對愛情的投入程度,會直接影響你的幸福」。
報告引述心理學專家、作家 Lisa Fritscher 的結論,認為不相信愛情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態度(negative self-attitudes)。這種態度會讓人不自覺地製造張力,從而不斷推開對方,阻礙我們享受愛情——單身的人可能會在心動的人面前壓抑內心衝動;而哪怕已經在親密關係中,消極的自我態度也會使人抑制自己對另一半的感情,減少投入,拉大彼此距離,關係出現危機時,消極的自我態度促使人做出最壞揣測,而非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彼此的隔閡。
當然,這種觀點固然是一個面向,但如果把所有理論抽離,最終是呼籲「只有真誠勇敢地愛才能獲得幸福」這種雞湯,那在當下的環境中也未免不合時宜。
如今是提倡多元價值的時代,連健康的定義也不可隨便下標;因而只要你是坦誠待人,就算你真的很想要敝帚千金,柴扉緊閉,你非要像一個漏水的水龍頭那樣吝嗇地去愛,也沒有誰能夠替你斷言,你是不幸福的。
而如果說在這種主流男女的「求愛模式再定義」中,有什麼切實的正面意義的話,我認為大概就是女性對關係的重新掌控。
在主流社會對異性戀的討論中,男女的角色必須做什麼,有一個明確的傳統框架。但恰恰因為上述時段變化,這種框架的表現儘管依然存在,但其內在本質正在逐漸被打破。
「現在的男人可精了」,我某個有不少交友經驗的女性朋友曾這樣說。在這種模式下的男性,不但不曾被那種古典中西方都存在的「為愛赴湯蹈火」的男性情人形象所教化,反而幾乎天生學會了在情感投入中的精緻利己主義,儘管看似依然扮演著追求者的角色,實際上並沒有相應的情感投入。而與此同時,在主流的交友關係中,女性恰恰是因為社會教化,習慣把自己放置在被追求的客體位置上,反而常常喪失關係走向的主動權。
女性過於主動、表現出熱情,就會掉價、就會不被男方珍惜、就會追求失敗、就會在未來關係中處於弱勢,這樣的社會印象,也是女性趨向在表達上自我設限的原因。而同時,主流社會卻也在教育大部分女性將愛情作為她們人生的最高價值和偉大追求。
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出現了兩個現象:第一是愛情的狀態如何,長期看確實是能夠左右很多女性人生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第二是一旦愛情發生,女性常常忽視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舒適度,將自我縮小,取而代之的是將「得到/留住伴侶」作為最高目標,因為對其很直觀的感覺來說,得到/留住伴侶確實能夠給當下帶來最大的愉悅感。
於是我們常常在那樣的曖昧關係中看到弔詭矛盾:女性一方面因為這段關係的不明晰,情緒受到極大牽動,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為了維持自己的「身價」,卻又在自我表達和推進關係上非常不情願,故步自封。所以她們寧可寫長篇大論的文字,暴露隱私來讓網友看個明白,也一時難以積攢勇氣去表達和詢問。
正因為常常處於被動,所以不曾掌控過自己的關係,看似是被追求者在選擇追求者,但實際上女性才是被選擇的一方。
我們時常看到進步的女性主義觀點呼籲女性在感情中「更專注自己的需求」,換一個更直接的表達方式,可能就是:哪怕你愛着對方、你依然很想要得到對方,也不代表你需要留在一段給你帶來很多不愉快的關係中。如果是一段有毒的關係,哪怕你愛、你想得到,也可以控制自己,回收自己的情感,選擇主動離開。
但這些進步理論在實踐中可能對於身陷情感漩渦的人,一時未必什麼實際意義,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訓練成這樣的情感模式,因為具體情緒的發生也不是說控制就控制。而更常出現的情況是,恰恰因為女性對愛情的理解被主流教化,所以「得到自己愛的對象」本身確實就能帶來不可替代的情感滿足,哪怕這種「得到」千瘡百孔。而有些女性因為其心理依戀模式或者思維方式,就是無法通過觀點的更新來改變愛情在她生命中的排序。
但這不代表因為「以戀愛為大」的女性就應該被女性主義捨棄,或者她們無法通過各種方法,在親密關係中為自己的愛情重奪掌控權。
在當下的網路風氣中,如前帖鼓勵女性「打直球」,事實上是拋棄了那種傳統女性作為被追求者的框架,比起直接退場,它保留了一份對可能性的美好希冀,給了雙方共同選擇的機會。儘管看似是被逼無奈地最後選擇了與另一方對峙,討要說法,但恰恰是在那個時候,女性才是以自己的情緒、感受是否舒適為準在做選擇,在對自己的一段關係做出行動,在重奪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主體性,在為自己的情感賦權。
哪怕是戀愛為大的女性,曾因為對愛的期待和勇氣把情緒交託給另一個人,但倘若不沒有被符合預期地對待,她也完全有力量奪回自己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打直球」哪怕被拒絕,哪怕會因為被拒絕而難過一段時間,也最終會讓你重獲心靈平靜的原因:如果這是對方的一場遊戲,那它首先挑開了對方層層疊疊的假面,使其無法再繼續自己(可能含有欺騙和誤導)的行為,逃避自己的動機;更重要的是這也讓你學習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你提出了自身的需求,表達了自身的感受,闡明了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它讓你看見你自身的真誠與勇敢。
你當然無法決定一段親密關係的走向,這需要由關係中的每一方共同決定。「真誠與勇敢」不一定能讓對方更愛你。但「真誠與勇敢」的行動,無論結果如何,一定能夠在事後讓你對自己滿意,讓你提高對自己的評價,讓你體驗到突破自我時的自己有多可愛,一定能讓你更愛你自己。
以上這些,就大概就是這場雲山霧罩的互動中,一擊力透紙背的「打直球」的魅力吧。(完)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Dec 28, 2021
影劇中的女人只有「戀愛腦」,女性關係只有「雌性競爭」——我希望《華燈初上》的劇情能走出這一泥淖。Netflix電視劇《...
Nov 25, 2021
先是開拓新領地,然後意外走紅,在產生影響力之後,規訓和禁令如影隨形,最終節目哪怕不會徹底死去,也徹底改頭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