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媽的多重宇宙》,朋友問我「這電影應該很難寫影評吧?」其實正相反,雖然該片腦洞大開神遊天際不講章法,但想表達的主題卻很清晰。如果不爆雷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部非常人本主義的電影,它用史上最天馬行空的母女和解,告訴我們,只有愛能戰勝虛無。
《媽的多重宇宙》是Daniels導演雙人組的第二部長片。據說,這兩位Daniel在大學時代剛認識對方時,就發現彼此的品味一樣「扭曲」,早期他們主要是拍音樂MV,其中〈Turn down for what〉2014年曾被 VICE 評為「年度最荒謬音樂MV」。他們的處女長片《屍控奇幻旅程》拿下了2016年日舞影展最佳導演獎,但「不斷放屁的殭屍之旅」劇情也荒謬到讓觀眾傻眼。
《媽的多重宇宙》其實比《屍控奇幻旅程》更有類型片色彩,英文媒體說它是「奇幻功夫冒險電影」,我覺得更準確來說,它是一部披著「科幻功夫喜劇」外衣的「家庭劇」。
和前作一樣,這又是一部劇情難以言喻、會讓你邊看邊想「我到底在看什麼」的電影。不過最神奇之處反而是,該片把腦洞開出天際、徹底放飛了近兩個小時之後,最終的落點卻踏實接地甚至頗為傳統——回到了華裔母女關係與家庭價值的主題上。
簡單來說,《媽的多重宇宙》的故事,就如同黃偉文筆下的歌詞「宇宙和宇宙,換頻道可會猛烈相碰」。因日常生活而焦頭爛額的中年女性秀蓮,轉換頻道闖進了自己的所有平行宇宙。
楊紫瓊曾在訪問裏說,她在身邊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秀蓮——她們是辛勤工作的華裔移民,也是母親、妻子和女兒,所以讀劇本時她就感覺有必要說出「她們」的故事。只不過Daniels雙人組說故事的方式迷幻癲狂非比尋常。
秀蓮上天入地,打破了所有次元壁,不受限地橫越多重宇宙,但擁有超能力的奇異女俠的終極目標不是拯救宇宙,而是拯救女兒。
Daniels雙導的想像力狂放不羈又能自洽收攏,無邊無際無厘頭的腦洞,最後落回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母女衝突。這可能也是這部電影讓很多人有所共鳴(豆瓣評分高達8.8)的原因。它是完全站在「魯蛇」立場上的反英雄、反類型敘事。「多元宇宙」的內核也根本不是科幻,High到飛起的高概念之旅,到頭來是助力秀蓮順利解決眼前的雞毛蒜皮。
從美學到觀念上,《媽的多重宇宙》都有很多部電影的影子,而且也直接致敬了一些經典之作——比如《2001太空漫遊》、《星際大戰》、《駭客任務》、《花樣年華》、《功夫》以及成龍的動作喜劇等等。時空觀的設定上,則與《星際效應》、《瑞克和莫蒂》、《Lucy》異曲同工。華裔家庭裏的母女衝突,又可以和最近那套皮克斯動畫《青春養成記》進行對照。
那《媽的多重宇宙》究竟想講什麼呢?雖然它和《星際效應》一樣在講愛與親情,但Daniels二人組完全不關切宏觀的人類命運圖景。
諾蘭是用「愛」點亮宇宙洪荒,將「愛」拔高為拯救人類的唯一希望,但《媽的多重宇宙》告訴你:宇宙也好,存在也好,nothing matters。人在全知全能縱通浩瀚時空之後所醒悟的世界真相,就是一切皆虛無。
《星際效應》是因為有「愛」,才能打破時空、穿越宇宙,《媽的多重宇宙》則是因為打破了時空穿越了宇宙,結果發現所有宇宙的所有文明、所有存在也都差不多——反而只有眼下這個一塌糊塗的現世裏,愛與親情真實不虛。
因此,儘管Daniels雙人組和諾蘭都強調「家庭價值」,但側重點截然不同。
我們可以再對比一下《媽的多重宇宙》和《LUCY》對Everything Everywhere的不同詮釋。《LUCY》是女主角在感知過載之後,超越了人的局限,與所有時空的萬物同在。其實秀蓮的超能力,也差不多是這種瞬息各處無所不在的境界,但差別在於:LUCY是一路出離、凡人神化,而身為母親的秀蓮,最強大的神力,卻是對女兒的人性之愛。
盧貝松明顯對“I am everywhere”的高概念很著迷,但Daniels雙導並不在意概念本身,在2014年的短片《Possibilia》(《可能性》)裏,他們已經探討過「所有時空同時存在」了,用長片加以擴展時,他們反而把天馬行空的腦洞變成了方法,用來處理現實中的問題。
當你看到自己在無數個平行宇宙裏的無盡可能之後,會覺得此生虛度了嗎?《媽的多重宇宙》的回答十分肯定——而且可能在你的所有宇宙裏,當下的這個你,都是一個最魯蛇版本的你。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最無能的人也最萬能。
許多經典作品在體認到宇宙的浩渺無垠之後,會走向形而上的虛無,而這一部則是反其道行之,大破大立之後回到地面,然後告訴你:能承托你的,是家庭這微小又實在的共同體。
既然nothing matters,那要不要乾脆躺平擺爛?秀蓮不要。穿越了雞飛狗跳的多重宇宙之後,她更清楚什麼真正重要。
楊紫瓊在訪問裏說「秀蓮這個角色很清楚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放棄」。為什麼她不放棄?因為丈夫的善良,因為她對女兒的愛。「這宇宙這種深情」並非虛構,小家庭裏的牽絆,比所有宇宙加起來都堅不可摧。
最後,來說說作為這部電影主線的華裔母女衝突。朋友看完說這是「更加艱澀版的紅熊貓」,我個人會覺得相比悅人討喜的《青春養成記》,的確《媽的多重宇宙》對於母女之間的分歧與撕裂,挖掘得更深入,完成度也更高。整部電影的「女力」對決,可以被視為更瘋狂脫線版本的母女熊貓大戰,而母女和解的過程,則要慘烈艱困許多倍(當然也更符合現實)。
秀蓮其實並不是傳統刻板意義上的華裔虎媽,她也能默許女兒喜歡女生,只是在沒開啟多重宇宙之前的她,並不懂得怎樣表達對女兒的愛(只會提醒女兒少吃點、又胖了)——這一點,是我認為該片成功抓到的華裔家庭關係的通病。
也不只是母親,上一代乃至上幾代華人父母,基本都不懂怎麼去表達對子女的愛,明明是關心好意,子女接受到的訊息卻是被傷害、被指責很廢。但經歷了多元宇宙的瘋狂洗禮之後,秀蓮發現,自己也根本廢到不行一無是處,所以真的就是nothing matters。易時易地體會到女兒所感受到的挫敗,才能解鎖愛的正確方式。
女兒需要的母愛,並不是隔著世代語境的指手畫腳,而是母親在任何情況之下,都選擇和自己站在一起。不放棄的愛,也並非牢牢抓住不肯放手,而是願意和女兒一起墜入深淵的「陪伴」——這是非常高級的母女和解方式,也是Daniels二人在不按常理出牌之餘,對親情關係的溫柔省思。這樣的「解方」當然也不只是華裔特供,它能帶來親情連結裏的普世觸動。
一個小小的旁枝是該片在台灣上映後,有些觀眾吐槽字幕翻譯。不過我和朋友的觀感,倒是都不覺得翻譯有何不妥。如果以信達雅作為標準的話,那在看到沒有生命跡象的「石頭宇宙」裏,母女對話出現「路轉溪橋互見」時,其實我還覺得有點小小驚喜,能感受到譯者希望兼顧美感與原意的心情。
就像在華語地區對這部電影的所有譯名裏,「媽的多重宇宙」雖然乍聽上去最不知所謂,但又忠實傳達了原作那份荒謬氣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