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晚報
晚安,
「上海怎麼了?」一個多月來,我們從媒體報導及居民絕望的求助貼文、影片中,看見上海在疫情下「物資短缺、缺醫少藥、物流陷入癱瘓」的境況,心裡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到了2022年,這個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超一線城市會變成這樣?
在走走最新一篇深度評論,專欄作家賈選凝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拆解上海封控防疫失靈的背後,中國當局堅持清零的抗疫思維未能隨 omicron 疫情爆發與時俱進釀成的困境。
空襲、殺戮、流離失所...…烏克蘭人當前遭遇的苦痛,對於敘利亞人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俄羅斯在2015年介入敘利亞內戰,支持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政府軍,反抗軍控制的區域長年被俄軍砲擊,莫斯科在敘利亞實踐過的圍攻城市、轟炸基礎設施等戰略,如今也都用在烏克蘭身上。
敘烏兩國如今建立起共享苦難的共同體情誼,敘利亞救難組織「白盔隊」(White Helmets)決定分享多年來在戰地積累的知識結晶,在廢墟中拍攝了一支「教學影片」,用親身經驗向烏克蘭的救援人員示範如何救治傷員。
「時間和地點都變了,但受害者——平民——是一樣的;兇手——俄羅斯政權——是一樣的,」白盔隊負責人沙雷(Raed al-Saleh)說道。
印尼一起發生伊斯蘭寄宿學校校長強暴至少13名未成年女學生多年,導致多人懷孕生子的案件引發全國激憤,也促使印尼國會12日通過擱置多年的反性暴力法案——在過去,印尼刑法延續荷蘭殖民時期的規定,僅將男性對女性的強暴及猥褻行為入罪,新法一共納入了性騷擾、性剝削等9種形式的性暴力,同時也規範了給予受害者(包括男性及兒童)的賠償與復原措施,也使這個性暴力常被視為私事的穆斯林國家,終於構建了專門審理性犯罪的法律框架。
Indonesia’s parliament passes landmark bill on sexual violence
— Gulf News (@gulf_news) April 12, 2022
Law includes 12-year jail for crimes of sexual abuse, 15 years for sexual exploitation#Indonesia https://t.co/PrAaDEIFK2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兒時在鄉村地區或郊區成長的人,可能比在城市長大的小孩更擅長認路。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電玩「Sea Hero Quest」的玩家,設計這款遊戲的科學家詢問了38國、400萬名參與者的背景,發現平均而言,在都市以外成長的人導航能力相對更好;而在都市規劃呈網格狀的國家,方向感的城鄉差距更為明顯。研究結果顯示,小時候學習處理複雜的地理環境,或將強化大腦的空間技能。
This hints that learning to handle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 as a child strengthens mental muscles for spatial skills. https://t.co/fabTtH0J4X
— Science News (@ScienceNews) April 9, 2022
Quote of the Day
"I am still learning to this day. I have never stopped."
家在英國威爾斯的 Margaret 奶奶,堪稱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典範。高齡已100歲的她,每周都會到社區圖書館上電腦課,除了保持腦筋活絡,更是為了與時俱進,學習自己工作時沒能接觸的新科技——Margaret 過去曾擔任小學校長,但她退休時電腦尚未問世。
「我終生都待在教育界,直至今日我都還在學習,」Margaret 向自己承諾每天都要學習新知,儘管課堂上的其他同學都比她年輕,但她依然十分享受課程:「我不知道未來有什麼在等著我,但我打算盡己所能,繼續做我所做的事情。即使在這個年紀,我仍在接受教育,而且我總是樂於學習——願它能長長久久。」
What an inspir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argaret Griffiths has made a promise to herself to learn something new every day: 'I am still being educated, even at my age, and I am always happy to learn.' https://t.co/WAF1J6m1JG
— CIPD (@CIPD) April 7, 2022
訂閱走走電子報,我們會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