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用「躺平」去形容「清零」之外的一切抗疫模式,本身是一種語言的污名化。

2022年4月,上海臨時方艙醫院(美聯社)

用「躺平」去形容「清零」之外的一切抗疫模式,本身是一種語言的污名化。


3月1日,上海發現了一例本土新冠肺炎陽性病例,如今,上海的本土病例突破20萬。自3月底上海啟動「全域靜態管理」之後,全城物資短缺、缺醫少藥、物流陷入癱瘓狀態的怵目驚心場景,讓人十分不解:為什麼一個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超一線城市,會變成這樣?

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去理解上海的困境。微觀層面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在小區被封控、居民足不出戶後,家中的基本生活物資得不到保障。

因為有些被列為「重點區域」的街道從3月中旬就開始封控,而且只要小區裡有陽性患者,解封就遙遙無期,所以就像自媒體文章《是的,我快斷糧了》所指出的:從3月12日封控第一天算起,浦東有些小區實際上已經封了快一個月。提前囤貨很難囤超過一個月的物資,官方發的食物根本不夠吃,在網路平台搶菜基本搶不到。社區團購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也可能被退單;沒被退單,送到疫情重災社區,也面臨物業人手不夠沒人送上門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網上求助帖,都圍繞物資短缺展開。平日介紹讀書和美妝的博主,現在都在談吃飯問題。老乾媽辣醬、牛角麵包、腐乳、碳酸飲料,如今都成了上海人的奢侈品。

#上海疫情下的搶菜焦慮#的微博話題下,全是這些訊息:「每天只吃一頓飯。」「從正式封鎖開始11天了,物資只發過一次。」「大家每天生活在焦慮中,我們不知道明天沒搶到菜,後天還有沒有飯吃。」「只想吃口麵包,吃口魚,給孩子吃口香蕉。」

有錢卻買不到食物,買了也不一定能送到——這是幾乎每個上海居民每天要面對的最大問題。為什麼2022年的上海居然會發生這種事?

《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上海仍在努力自救》等文章其實都指出了問題所在。上海目前的防疫目標是壓抑「流動」,但一個25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突然切斷商業社會的正常流動,靠計劃體制配給物資,結果就是一塌糊塗。

物資只能精確到「戶」,而一戶可能住了五口,拿到的物資杯水車薪。於是市民只能「自救」。各個小區自發組織團購,不但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價格高昂是平時的兩倍,還要承擔無法發貨或配送的風險。很多小區居委會不鼓勵團購,所以誰發起了團購,就得自己負責分揀,再自己挨家挨戶去派送。

微觀層面上海的困境是:疫情傳播和物流運轉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全域靜態管理」就是為了落實「人不流動」,所以能從事物資分發的本來就只有極少數人,而且物流單位和快遞小哥進不了社區。社區之內,只能靠居委會、物業公司和志願者。一個住了5000名居民的大型社區,只靠幾位物業人員和志願者,根本無法完成配送。

另外,《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一文也談到,上海基層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很疏離的,民眾遇到生計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抽象的政府」解決,而是「找市場、找自己平時積攢的人脈」(也就是團購「自救」的邏輯)。上海的基層政府缺少應對天災人禍的訓練,所以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組建一個完備的物資應急供應系統。

而宏觀層面,上海物理性封城,被普遍視為「精準防控」的失敗。但其實精準防控為何失靈,本身就很值得討論。

3月初上海的「老年舞蹈隊傳播鏈」累積有8人感染,密接和次密接者約700人,卻進行了8.7萬人的大規模核酸檢測——而此前疫情兩年多來,上海和中國其他城市的最大區別就是不會動輒「全員核酸」,因為專業高效的「流調」,能第一時間找到陽性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但這輪Omicron疫情的擴散隱蔽又迅疾,「流調」已經不起作用了,又必須「動態清零」,就只能全員核酸。

包括此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帶來的經驗都是:面對傳播力極強的Omicron毒株,一輪輪大動干戈全員核酸篩查,反而會帶來感染風險,也就是所謂「核久必封,封久必核」。

上海封城之後,許多博主都指出,社區的集體核酸檢測現場沒有任何組織管理,讓所有居民都暴露在未知風險下。更有人戲謔:「一時之間都搞不明白到底是想清零,還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群體免疫了。」越測越陽永無止盡,沒完沒了做核酸,再不斷循環封控,成了惡性循環。

2022年4月10日,上海一位醫檢人員為居民進行檢測。(美聯社)
2022年4月10日,上海一位醫檢人員為居民進行檢測。(美聯社)

而各種次生災難,都比Omicron更緊迫更致命。連郎咸平的母親腎衰竭需要打針,都因為上海醫院嚴格規定就醫要有核酸結果,結果在急診室門口等了四個小時後身亡。更不必說一般普通人面對的艱難——糖尿病人需要冷凍的胰島素;尿毒症患者需要去醫院做血透;小孩發高燒到40度的媽媽半夜敲遍鄰居的門,哭求退燒藥;這些求救帖和求助視頻裏的場景,會讓人更認同微信朋友圈廣傳的一句話:「你除了不會因新冠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上海面臨的真正困境,其實也是中國式防疫思路在面對Omicron病毒時能否與時俱進的問題。如評論人維舟所說:「要走出當下的困境,避免非理性的恐慌,就有必要讓防疫回歸科學。」一段在網路廣傳的「上海市民與浦東疾控中心專家對話錄音」也指出,3月至今,沒有出現因感染Omicron死亡的病例,重症微乎其微,但醫療資源卻被嚴重擠兌。

「Omicron至少在浦東沒有比流感更嚴重」的結論,很多人即使心知,也不敢多談。因為大陸的整個輿論環境就是:「清零」代表積極抗疫,否則就是準備「躺平」和病毒「共存」——但這種二元對立的抗疫敘事,可能並不適合仍在變異的Omicron。

上海目前的病例狀況也顯示,打過三針疫苗的感染者,大多是無症狀或輕症。也有不少居民已開始能夠平和理性地看待Omicron,並支持「輕症居家隔離」,拒絕對感染者的污名化。事實上,用「躺平」去形容「清零」之外的一切抗疫模式,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污名化,畢竟中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其實都沒躺平。只是病毒一直在變,抗疫思維勢必相應調整。既然可以堅持動態清零,為什麼不能堅持動態抗疫呢?

《新華每日電訊》一篇評論稱,大多數生活在上海的居民此刻都真實感受到自己正與時代「同床共寢、相擁而眠」。很多上海人看了表示無語,他們正與之相擁的「時代」是明明連菜都買不到,還要被全國各地網友冷嘲熱諷。用上海作家毛利的話說就是「想吃蛋糕,被罵。團購水果,被罵。」大家似乎都想看到上海人吃糠咽菜,才能相信他們身處水深火熱。

真心希望上海能很快迎來一個可以正常吃蛋糕買水果、不必再每天為了搶菜而發愁的時代。(完)


和我們一起走走
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Mar 2, 202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簡體中文互聯網上的主流態度頗為支持與共情普京。(AP)
賈選凝專欄:簡體中文互聯網的網民為何支持普京?

如果只看微博的話,你很可能誤以為是美國入侵了烏克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簡體中文互聯網上的主流態度是頗為支持與共情普京。...

Mar 2, 2022

Feb 16, 2022

中國金牌滑雪選手谷愛凌。(美聯社)
賈選凝專欄:谷愛凌,在中美之間「去政治」能行得通嗎?

「你離谷愛凌還差十億次投胎,但離豐縣母親只差一記悶棍。」北京冬奧會讓18歲的谷愛凌成為中國「頂流」(頂級流量),...

Feb 1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