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他們遵循其中一個性別的角色特質時,你也把孩子的半個世界遮蔽起來了。」
一個週末早晨,先後有三個鄰居小孩來家裡找兒子玩。一個六歲男孩和一對兄弟,三雙鞋子擺在門口,一雙比一雙還粉紅,讓我看了不禁莞爾。
前些年暑假,我和先生家人在鄉間租了一間老舊房子改建的airbnb。客廳的書架上擺著很多舊書,我們翻出了一本1977年出版的育嬰百科,打開來,裡面還飄出一張泛黃的寶寶取名候選名單。先生的弟弟、弟媳也有孩子,看到年代這麼久遠的育嬰書,我們幾個21世紀的新手爸媽們都對內容充滿好奇。
翻到幼兒與性別的章節,書上寫著:「孩子們只是剛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類,在要求他們遵循其中一個性別的角色特質時,你也把孩子的半個世界遮蔽起來了。」原本還以為可以笑一笑40多年前的書,讀到這一段,我們都不禁低迴了一下。
瑞典有許多注重性別中立教養(Gender-neutral Upbringing)的爸媽,在我住的社區裡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男孩們穿粉色系或是各種裙子在院子公園裡玩耍。而鄰里間有個暗默的規則,就是不特別去評價孩子的衣著,裙子或褲子不過就是塊布,重要的是保暖和性能,也沒人規定哪種款式只能女生或男生穿。
我對性別中立教養是從善如流,但也沒有特別執著。因為兒子喜歡車子,我自然而然選購了許多印著各種車輛的童裝。不過由於社區裡的風氣,兒子如果天天穿著偏藍色系印滿車輛的衣服,我難免也會有點不好意思,記得偶爾給兒子穿上幾件花朵裝飾的衣服或是小洋裝。我兒子本人對穿著倒是沒什麼意見。
住在我左手邊的爸媽,他們通常把孩子帶到童裝店裡,任由三個兒子自己選衣服,小小孩選的衣服其實很隨機,顏色款式有時偏男有時偏女,沒什麼規則可言。住在我右邊的爸媽,他們的兒子和我兒子是幼稚園同班同學。有天我看到他們在幼稚園和老師交談,神情十分認真,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們發現幼兒園的玩具房裡,傳統上男生喜歡的玩具被放在一個角落,傳統上女生玩的玩具被放在另一個角落,有一天他們的兒子要去「女生的角落」玩,被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同學說:「你是男生耶,為什麼要去那裡?」
老師知情後,立刻表示會更積極協助孩子們去接觸各種遊戲和玩具。老師說,其實他們也沒有特意把玩具分開,而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逐漸劃分的,而這樣的區分無論是男生女生的天性使然,還是孩子受家庭和媒體的影響使然,身為幼教老師,他們的確有義務去察覺和做出必要的介入。
我的兒子從看到恐龍的那一刻起就對恐龍深深著迷,而我一個當爸爸的朋友不管如何努力引導,他女兒還是對恐龍一點興趣也沒有。男女性在先天上存在差異,這是女性主義者也樂於承認的。但是,男生要當科學家,女生要照顧娃娃,男生要堅強,女生要嬌柔,有太多男女分工和審美的固化,已經遠遠超出了男女先天差異的範疇。
以前在學校念女性主義的時候讀到,男女分工的固化,從幼年時期的家庭生活就開始了,其中母親由於和幼童相處時間較久,在這個過程中更是扮演關鍵的角色。媽媽常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母親」的功能,比方說照顧,關愛等特質,複製到女兒身上,但對兒子卻比較不會。記得當時還未結婚生子的我想,我以後當媽媽才不會這樣呢!
後來我的兒子出生了,過了近兩年,有一天我看到和兒子同年紀的女孩在幫嬰兒娃娃餵奶換衣服,兒子在一旁一起推著玩具娃娃車玩,我才猛然想起,我從來沒有給兒子買過嬰兒娃娃和娃娃車,這個想法壓根就沒有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過。幾年前才在學校學過的理論,已經被生活上各種慣性和常規抹得一乾二淨。
第二天我專程去玩具店買了一個娃娃,也意識到,要和生活中的各種慣性對抗,是需要花不少力氣的,必須更有意識的消費、要仔細的聽孩子說話、要積極的和老師對話等等。然而每一天的育兒生活像巨輪輾過,最終往往無力再去注意這些細節。同時我也察覺,單獨或少數人要和常規作對是很吃力的,然而身邊只要有越多朝著同樣方向一起努力,互相提醒的父母和大人,相較之下就會更自然而容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