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全台升級三級警戒將滿一週,大家的居家防疫生活都還好嗎?希望世界走走推出的「逐疫前行」專題(1、2)能陪你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不過,居家上班(WFH)的日子縱然充滿挑戰,有餘裕在社群平台分享自炊菜單、育兒追趕跑跳碰的你我,其實是這場疫情風暴下的「特權階級」。
今天的《世界走走》,想帶你看見那些必須出門上工,維持社會運作的人們、那些被迫全天候在家上班(work at home, WAH)的人們,以及根本無家可以躲避病毒的人們......
「要麼我待在家裡,賺不了錢;要麼我繼續工作,害自己或其他人得病。」
在台灣本土案例節節攀升之際,不少企業啟動遠端、居家辦公模式,但外媒也點出,仍有為數可觀的公司無視疫情升溫,要求員工進辦公室工作,顯見台灣多年來長工時、強調實體出席的職場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
但能不能在家工作,其實還取決於你從事的職業:從抗疫前線的醫療工作者、24小時運轉的工廠作業員、到支撐基本民生需求的零售業員工、餐飲外送員......對於諸多產業而言,在家上班從來就不是個選項,疫情下受到的衝擊也因此不成比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教育程度、收入水準越高,有能力WFH的機會也越大;反過來說,低薪、低學歷的勞工,在疫情期間更可能暴露在染疫風險下,卻往往缺乏帶薪病假等相應福利保障。
美國民間智庫「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更指出,疫情下無法居家工作者,無論是失業率或產生呼吸道症狀的比例,皆高於在家遠端上班的族群。無法WFH的族群所面臨的多重困境,在疫情爆發一段時間後將更加鮮明。
「我彷彿在一夕倒退為1950年代的主婦。」
這幾天,社群上流傳一張標題為「居家上班上課日常」的梗圖,媽媽整天的行程除了料理三餐、做家務以外,還充斥滿滿的「罵老公、罵小孩」,許多親子部落客的崩潰文也引發滿滿共鳴。
事實上,這些貼文雖帶有刻板印象,描寫的卻是不少媽媽、太太的疫情日常。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數就是男性的數倍,但即便封鎖期間父母都待在家中,理應能平等分擔家務與停課後的育兒責任,多國研究卻顯示,疫情下的性平進程出現大開倒車的情況。
當老公關在書房裡上班,妻子必須在廚房邊工作、邊下廚、邊盯著居家學習的小孩;絕大多數家務勞動與育兒工作仍落到女性頭上,讓她們面臨龐大的身心壓力,甚至被迫中斷職涯。
「從清晨五點開始,到小孩在晚上八點半上床的這段時間內,我沒有一秒鐘可以工作。」在英國封鎖期間,育有兩名年幼子女的博斯沃思(Anna Bosworth)最後選擇辭職:「我是名女性主義者,但是在疫情之下,我失去了原有的選擇。」
除了家庭中的女性成員,疫情下被迫全天候WFH、WAH的還有原本就以家為職場的幫傭、看護們。
從西班牙到中東富裕的海灣國家,都傳出雇主禁止(外籍)幫傭離開家門的情形,許多人甚至被苛扣薪資、雇主暴力相向甚至伸出狼爪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她們的工作負擔加劇,卻只能坐困在離家千里遠的異鄉無處求援。
而在鄰近台灣的香港,多為菲律賓與印尼籍的外傭同樣遭遇當局與雇主以「公衛」之名遂行的系統性歧視,有些人被禁止在放假日離開雇主家、得以外出者則面臨警察的針對性執法。
更甚者,港府無視外籍移工的感染率只有本地人一半的事實,一度下令對全境30多萬外傭強制實行病毒檢測及接種新冠疫苗,理由是她們有「定期社交聚會」的習慣,因此是「高風險」感染群。而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各地也出現要看護「暫停」休假的案例……
「疾病不會挑人,但會找到這個社會最弱的點進行攻擊。」——林立青
萬華爆發本土疫情,街頭的無家者成為媒體焦點之一,貼上「防疫破口」標籤者有之,也有人選擇關心弱勢族群在巨變下更為困頓的處境。公共場所大量關閉,對常民而言只是少了休閒空間,街友卻頓失遮陽避雨的庇護場,面臨著無處上廁所、沒水可以喝,難以滿足基本需求的生存危機。
去年3月,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內華達州「賭城」拉斯維加斯有收容所出現確診病例,機構被迫緊急關閉消毒,多達500位街友一夕間無處棲身。當地政府迫於無奈下,決定將一處大型戶外停車場改建為臨時庇護所,鋪設一張張藍色地毯供無家者過夜。
第一晚,共有66名街友在此過夜,但當局馬上意識到,地毯難以消毒與清潔,對防疫反而有害無益。隨著隔夜「入住」停車場的人數攀升至117人,政府決定不再提供地毯,在水泥地劃設彼此相距6英尺的白色網格,要無家者直接睡在停車格內。
現場的克難畫面曝光後,旋即在社群媒體引發反彈聲浪,一名推特網友直言:「當整座城市的酒店滿是空房,拉斯維加斯卻把無家者安置在停車場......在我心目中,這張照片就是美國及應對新冠肺炎危機種種問題的縮影。」
Las Vegas is turning open, concrete parking lots into temporary shelters for the homeless by painting spaces for them to sleep in. pic.twitter.com/PWiM5zVVbw
— AJ+ (@ajplus) March 31, 2020
大疫當前,我們的社會安全網又要如何接住最弱勢的族群?
在「耍廢救台灣」之餘,宅家防疫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協助社區?
疫情之下,街頭販售員(無家者與社會弱勢)的生計大受衝擊《The Big Issue 大誌雜誌》推出線上訂閱方案、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認購防疫物資協助街賣者。
在台北市疫情最嚴重的萬華,許多組織正在對街頭上的無家者伸出援手,詳見作家林立青整理的防疫物資募集盤點。
為東南亞移工設計的聊天機器人「One-Forty CARE」,讓移工能即時獲得母語翻譯的防疫資訊(目前已建置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四種語言)。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Apr 26, 2021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回到1868年的英格蘭,一場未演先轟動的賽事即將登場,超過7千名觀眾買票進場,引頸期盼英國隊伍對戰「澳洲野蠻人...
Apr 23, 2021
Hi,《世界走走》今天來到台灣在非洲的新朋友索馬利蘭,雖然這個國家獨立30年仍是「零邦交」,但擁有的戰略地位和地緣政治優勢,...
Apr 21, 2021
早安!今天《世界走走》帶各位來到華府,一探美國政壇最高層的特殊生態。美國是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但最有權勢的人未必只有總統...
Apr 17, 2021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離開波斯灣,往北走入巴基斯坦「鷹獵」現場。當地的波斑鴇不僅是傳說的「壯陽神鳥」,還是維繫邦誼的重要潤滑劑,...